刚报名文理学院课程,利用散步时间就听了吴国盛的科学的两大起源课程。吴老师的课程真的通俗易懂,大白话式的教学。课程内容让自己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有了一定的理解。
人文的理解就是人的教化,从生而无知到有文化的意思。从一出生就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然后慢慢通过教育和自学(基因)的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从古至今中国人是定居的形式,所以比较注重血缘和情感文化(熟人文化),原来中国的情理法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结果,政权一直重农轻商,所以也有“无奸不商,无商不奸”的说法。也是这些文化,最终形成中国的人文——儒家思想。通过价值观“情理法”培养一个人要做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为人就是“畜生不如”。自己也以前也明白这个情理法的中国循序,但现在才明白他的底层逻辑。中国政府也一直讲法律,但的确在这个社会上还是轻法律的文化形式纯在。中国的科学都是功利性的,是为了有用而存在,也可能是这个原因才发展不起来。可能社会没有鼓励无功利性的研究发明,只要有用才有价值,所以历史一直没有引领世界的科学成就。
西方古时候的希腊和阿拉伯时代是迁徙的社会,没有农耕的资源,只有葡萄酒和橄榄油资源,所以逼着商业发达,导致“生人文化”(不重感情)。对自己家人和小孩都是如此,18岁以后就要求自我独立,放飞自由。西方一直以来就是契约社会,以契约精神形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西方人追求自由,通过科学的推广普及来对人们的自由精神的教化。科学就是一种西方的人文,也是利用人文目来培养人们的自由的人性。西方科学是自由的科学,从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都是无用开始的,西方科学是为自己而纯在的、内在的,所以早期就是自然科学——自己性。不是中国的经验式追求,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中国人——文结构是;仁——礼。西方是人——文结构是;自由——科学。我个人认为传统的文化根深地固,慢慢发现西方科学是博大精深的,当然各有优势。要考虑到的是要结合中西方的优势于一身,两者兼容一起来为自己所用。学习西方的自由科学精神,利用国内的文化有效性,更好的为企业和个人所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