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大多数人在一个领域工作几年之后,往往会进入个人成长的瓶颈期。
刚进入陌生领域的时候,一切都是新鲜的,每天都有要学习的新知识,所以我们只要努力学习,成长和进步就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当我们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工作环境和任务都比较熟悉后,就会发现自己能学到的东西少了,成长的速度慢了很多。”
怎么办?
如果你有以上困惑,推荐你一定要看一看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这本书。
这本书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知识焦虑。
书上这样说:我们不需要了解和学习所有的知识。我们只需学习最杰出的想法,去抓住最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以为学习知识必须越多越好,学得越多就越厉害,但这本书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
这本书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
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
这本书全篇都是围绕思维模型展开的。认真读,你的学习水平一定会光速提升。
001 什么是思维模型?
用梁宁老师的话说:思维模型就是解决问题的套路。
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这本书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90后朋友,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上市公司,不到2年就负责了一个基层部门,几年后成为跨部门总监,不到30岁就管理数十亿资产的业务。
她刚进公司时年纪最小,有时受人欺负,一些同事把很多本来不属于她的工作都扔给她,甚至连其他部门的人也给她派活儿。
可是,她从不抱怨,照单全收,想各种办法解决这些新问题,每次处理完问题,还要写反思总结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下次要做得更好。
很喜欢成甲老师说过的这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不会复盘,工作5年、10年可能也抵不上人家3年。
而复盘得出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就算得上是你的思维模型,这个模型也许下次换个场景还能继续使用。
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知识,学完可以多个地方使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决策的知识。
查理芒格推荐大家进行跨学科学习,很多人一听就觉得很难,但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其实这才是最高效最省事的学习方法。
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我们要学的恰恰是那些可以举一反三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如鱼得水,即那些被验证过的底层规律和方法,学会了就可以触类旁通、解决大多数问题。
以往我们学习知识,新进入一个领域就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但一旦换个领域,一切知识就必须重新学习。
但反观那些牛人,在一个行业很优秀,往往在其他行业也很优秀,就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有一套自己的处理问题的套路。
进入新领域,他们学习的只是简单的知识,而技能和才干用的是同一套。
知识很快就能学会,但技能和才干要日积月累才能形成,这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根本技能。
002 如何掌握多元思维模型?
1)跨领域学习
大多数人以为跨领域学习,就是要学很多陌生的新知识,这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可能难度太大。
这个想法是阻碍我们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误区。
其实: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根本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间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为,尽管现在各个行业看起来差别很大,但从本质上来讲,每个行业或者学科都是人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发展起来的。
只不过,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行业出现时,披上了不同专业术语的外衣,让我们误以为它们是不相干的问题罢了。
比如游戏行业和影视行业看似不相关,面临的问题却是相似的。
一家游戏公司很难让每个游戏都充满创意,怎么办呢?
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是向好莱坞学习,向电影制作公司皮克斯学习。
因为游戏制作和好莱坞、皮克斯一样,都是在解决如何给人创造一段美好体验的问题。它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困难:如何持续创造高品质的内容。
由于中国电子游戏行业起步晚,还没有积累和发展出成熟的游戏设计理念和方法。
但在已经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影视行业,好莱坞和皮克斯已经形成了如何创造让人有愉悦体验的方法论。
这样的方法论显然能启发同样在做体验内容的游戏行业。
还有时装业、快餐业、香蕉业看似没什么联系,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产品保质期短。
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背后的规律总结下来,下次迁移到其他领域也能继续使用。
你总结的规律,就是属于你的思维模型。
多去寻找问题背后的本质,提炼出一套更普遍适用的方法,这才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
这些解决问题更具普遍性的思路、原则和规律的积累,能够让我们越来越有智慧。
2)主动探究问题背后的原理
成甲老师说:真正能够用好多元思维模型的人,首先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愿意探索各种问题背后的有效策略、发现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真正具有多元思维,因为他们会兴趣盎然地研究销售、政治、哲学、艺术、军事、人性、技术发展、金融、诗歌、医学、情报学……
基本上,只要是人类的重要知识,他们都会感兴趣,并渴望找到背后的原理,最终自然会掌握多元思维模型。
比如你对历史感兴趣,一定会去研究到地理和人类文化;
而研究人类文化,就一定会进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领域;
当我们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会更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解决绝大部分问题。
我们会产生比其他人更多的灵光乍现时刻,而我们一生中,只要在少数的关键节点做出正确的抉择,就足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百度前副总裁李叫兽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问题时,他有一句口头禅:“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他习惯于不断思考一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寻找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遇到问题,多问一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过程看似很难,但一旦你养成这个习惯,学习知识就会像升级打怪一样停不下来。
因为探究得越多,会发现很多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你学会一个知识,往往能在别的领域通用,这种感觉真的太爽了!
3)拆解优秀思维模型
比如在书中或生活中看大人物如何处理问题时,停下来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这里很想给大家分享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成甲老师在读《罗马人的故事》时,被恺撒大帝3万人击败9万人的胜利之举印象深刻。
当时恺撒只有3万军队,在和对方九万敌军对垒时,突然下起了大暴雨,当时他们的地理位置极其不利,刚好处在两条河流的中心地带。
如果让河水暴涨,恺撒的军队就会被围困在河水包围的孤岛里,将士还没打仗就先被饿死。恺撒军队当时陷入绝境,因为真的无路可走了。
就当所有人都认为恺撒要失败时,恺撒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河流上游开新河沟,把河水引流到敌方阵营。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实现反败为胜。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普通人除了惊呼”恺撒大帝太聪明啦!“,就没下文了。
但善于学习的高手往往能停下来多思考,如果当时是自己面临这种困境,是想出这个好方法吗?
如果我想不到,就是我的思维方式存在盲区。仔细深挖会发现:我们一遇到困境,第一时间往往想的是摆脱困境。
但恺撒大帝可能是另一套思考方式,他思考的是:为什么我面临的一定是困境呢?为什么我一定要摆脱困境呢?我面对的环境能否是优势?能否利用天气的力量战胜敌人呢?
这就给我们带来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质疑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如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多问自己一句:是不是我们要解决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2.从困境的源头思考问题。暴雨困住了我们,但为什么一定是我们呢?为什么不能去困住别人?哈哈哈!
成甲老师说:读历史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代入历史场景中,拷问自己会如何应对”。
因为只有自己回到当时的场景中,我们才能看到前人精妙的思考方式。
多去拆解优秀思维模型,我们往往能成长得更快!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阅读历史和人物传记的原因。
传记记录的是某个领域的伟人,这些人的成就往往与其思维方式有关。
人物传记以故事形式还原当时的场景、问题、和当事人如何解决以及他的办法带来的影响。
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前人的思维方法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但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4)平常多锻炼凡事多思考的习惯
比如转发文章到朋友圈时,不要只是单纯转发,而是把文章通读一遍,把自己最印象深刻的地方写个简单的感悟再转发,这样效果更好。知识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内化成自己的。
5)看各领域的经典书籍
《如何高效学习》上提到过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概念,光有知识联系是不够的,需要多领域关联。这就好像让大脑上了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连接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即关联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如果建立了联系,就相当于走上了高速公路,认知提高了一个层次。
这个作用不会立马显现出来,但当你在解决问题时,就不自觉地浮现出来,帮助你更好地决策。
因为高速公路能激发创造力,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产生关联,本身就很启发人的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强调大家要学习不同领域的基础知识,因为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善于打破认知局限,运用多个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一定比一种方式更好。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学科背后重要的思维方式,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学科的跨度越大越好,因为往往相距越远的学科,思维方式互补性越强。
成甲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我们公司之前招聘过一批非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初级设计师培养。我发现,这些设计师很努力,也很爱学习。可是,他们从来不看设计之外的书籍。
成甲老师就问他们:“为什么不看看历史、哲学、经济学的书籍?”
结果,他们诧异地看着我说:“我干吗要学那些?我只想做设计师。”
成甲老师说:其实,很多时候,人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从其他领域的解决方案中获得启发。
而不同领域看似无关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到更底层的相似性,就能提炼出跨学科的基本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在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能够极大地开拓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今天就分享到这儿,谢谢大家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