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冬来临,万物都转向萧条,可唯独那一抹红枫,天气越冷它就越是红艳。那红彤彤的枫叶彰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枫染山醉的天平山,古雅与红枫相映成趣的拙政园,精巧与红叶相得益彰的留园,弥漫着书香和枫香的苏州大学……姑苏城里满是赏枫胜地。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离市中心仅五公里,虽只有34.3米的海拔,却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这里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传承。传说吴王阖闾安葬于此,白虎现身而得名。千年流转,虎丘以其浓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理魅力,成为中外游客的必游之地。
在苏州,选择这个季节去赏虎丘的红叶,是极好的了。相比其他地方的苍天古枫,虎丘更多的是较低矮的红枫,或柔美,或雅韵,或禅静,独具韵味。
到苏州不游虎丘为一憾事,错过虎丘秋天的红枫就更加可惜了。
从北门而入,我没有向虎丘塔走,而是转道去了虎丘后山的一榭园。没待走进一榭园,波形云墙上有一圆洞门,圆洞门前两株红枫在寒风中瑟瑟而立,有一种未见其人已闻其声之感,我便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
换做古代,那些文人骚客们定会忍不住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没有那样的雅兴,但我爱枫叶是真的,没有别的,直白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红得热烈,红得如火似锦。
一榭园是虎丘风景区的园中园,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虽然是重俢的,但仍是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的风格,负水面山,廊榭连缀,园内水、亭、廊相通,亭台楼阁与那一汪池水遥相辉映,相映成趣,且与虎丘后山的山林野趣景色融为一体。
走进一榭园,呈现出一幅绝美的画卷,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石径,每一处都有着江南园林韵味。
冬初的一榭园是五彩斑斓的,是热烈似火的,也是清净醉人的。
那火红火红的色彩,一抹耀眼的红色,孤植于一方天地之间,无疑是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致。唯有红叶,能如此淡然的在园林中折腾出一抹异彩。
小桥流水的园林风景,衬托着园中最浓烈的一抹红色,红叶轻摇,碧水悠悠,描摹出一幅惊艳的古风画卷。
古木疏影,枫叶似火,亭台楼阁与红枫相映成趣,映于碧水,更是将江南园林的精巧与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枫的美,有一种勃勃生机。即使在银杏的主场,它也不会成为配角。几簇红叶映着廊榭,踏着轻盈的脚步,便走进了绝美画卷中。
初冬的微风,虽携带着丝丝凉意,却似乎更加激发了枫叶的热情,它们以最绚丽的姿态绽放,引得游人忍不住驻足观赏,拍照留念,仿佛要将这份美丽永远定格在记忆中。
出一榭园,过中和桥,沿着小武当向山顶的虎丘塔上行,在红枫、银杏的掩映下,巍巍的虎丘塔镶进了画框里。
虎丘塔,这座北宋时期建成的斜塔被誉为“东方比萨斜塔”,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早建200多年。它的雄伟与倾斜之美让人惊叹。
秋天,是大自然的调色板,而此刻的虎丘山,正用一片片红枫书写最动人的秋日诗篇。赏虎丘枫情之美,美在山间,美在建筑,美在自然与文物的相互映衬。古塔在青黄红木叶掩映中,尽显格外宁静与平和。红枫与古塔相映,仿佛一幅浓郁的油画。
虎丘山顶的巢云廊有着简朴而含蓄的美,如同水墨画般淡雅,是赏虎丘全景的绝佳位置。北端的空窗是点睛之笔,景中有画,画中有景。透过空窗观赏,廊后的一株红枫铺满空窗,框出一幅绝美的秋日红枫图。这画面带有一种朦胧的美,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种意境颇具禅意,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这种框景的取景方式,让游人在有限的视角内,欣赏到了红枫的精华所,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
抬头是满目沧桑的千年古塔,枫叶与千年古塔交相辉映。低头是巢云廊边山林里绚烂夺目的红枫,古塔与山林互为掩映,历史与山水融于一体。
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也算一枝独秀。
穿过园门后的抱瓮轩,进入小院,高处的庭宇、假山与近处的植被就让人视野豁然开朗。
秋天的风拂过拥翠山庄,山庄旁红枫已经换上了“红妆”。那一片红枫林,那红枫亭亭玉立。
山庄墙脚根的那条小径上,波浪形的云墙高低起伏,白墙黛瓦之上,一排红枫火红艳丽,白色的墙面、黑色的砖瓦、艳丽的红枫,古韵与秋意交织成一幅幅绝美画卷。
几株红枫肆意地伸展红色的枫叶斜倚云墙,在质朴的白墙黛瓦的衬托下,人行其间,如置身画卷之中。
走在枫叶林下,看阳光透过枫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秋色满溢,极具诗意。微风吹来,枫叶醉了,心也醉了。
不少身着汉服的女孩在这里取景,还有那些在红枫树下拍照的游客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这一刻,他们也成了这美景中的一部分。
枫叶流丹,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从虎丘山上走走停停,在不一样的色彩当中,我第一次读懂了杜牧的眼神,看到了深秋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张力,浪漫而热烈。
一路景,一路走,一抹阳光,几缕清风,四处光影,院墙下、石阶上留下了红枫的影,也留下了景影中的我的身影。在虎丘的一座座古迹里寻找着如许秋色,秋色惊艳了时光,也抚平了起皱的灵魂。惯看春花秋月,人来人往,纷繁的是人心,不变的是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