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718410/c805d92203b26c4f.jpg)
文章千古事,常常没人知道。
文章篇
第一点、握紧主题。
大家对高考一定很反感。
所以,我们就拿高考来说事吧。
高考作文不仅教会了我制造名人,也教会了那些会拿分的高中生很重要的一点:抓住主题。
高一之前,我的作文仅拿过两次高分,一次是中考前写的意识流记叙文,一次是中考作文,还是意识流。自从高二语文老师三番两次在我作文考卷各处打上几个大大的“问号”、旁边标注“主题”两字,我开始在每写一段文字的时候,有意识写上一点名主题的句子。自那以后,我的作文分数几乎保持在了50以上(满分60),对于作文而言,这是一个过得去的分数,仅仅因为我比以往多强调几次主题。
在文章主题方面,写作时应注意三个步骤:
我的主题是什么?(what/确定主题)
怎样去点明这个主题?(how/表达形式)
什么时候点名主题?(when/行文大纲)
点名主题就是在显眼的位置简明扼要地表达中心思想。文章围绕主题而展开,为的是使一篇文章成为一篇文章,而不是一堆句子。必要的点名主题,可以使读者更容易捕捉作者的中心思想与情感。
不同类型的文章,主题偏向不同。
议论文需要明确的论点,这个论点就是文章主题,在点明时也该表达的清晰直接。
小说注重人物与情节,主题方面的表达在小说写作过程中便成了情感寄托、人物塑造等等,对应的情节之中就要平均插入多次强化的情感流露或人物性格突出描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直接描述对象就是孔乙己这个清末落魄科举文人,那么文中就要多处多次描写强调孔乙己这个人:性格、特点等等。重点主题要突出。
第二点、预设框架。
在小说写作中,框架又叫大纲。
我在第一次写小说的时候,写得“极好”,但是,好仅好在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与差强人意的想象力,红色的樱桃运用的恰当、矜持的形象勾勒的清楚、白色的床单适时呈现。写得内容稍显深入、有些撩人,发在网上没几天就被举报删除,几个网友一度私信讨要原稿。
可当我要继续向下写时,却写不下去,原因很简单:没有事先列框架。
不但小说如此,文章几乎如此。一个结实的框架才能保证文章写好的可能性。
很多人跟我抱怨过文章写不长,有时写一千字都难。我就直接跟他说:大概没有列框架吧。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
拿小说的写作来讲。在动笔之前,我们要考虑这篇小说长什么样:
开头以什么形式引入?
故事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几个阶段里除了故事情节的不同,相应的主要人物是谁?情感、场景有何变化?要交代什么?
小说的转折点在哪里、如何转折?
结尾要怎么收?
把这些东西考虑七八成再动笔,这样的文章才有可能成为好文章。
部分人高考结束后开始自发写文,他们中一部分似患了“考后综合症”,终于没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索性把以往应试教育中教得东西全部抛诸脑后,似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原谅我能力有限的比方),无拘无束的奔跑,没有了目标,没有了行程规划,只顾着在笔尖与键盘上任意挥洒,落个自己写得舒服,也不一定舒服。最后写了一堆句子,却没有一篇像样的文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写作也是一件正儿八经的事。“胸有成竹”并不是大师的专属,而是每个艺术者准则。
第三点、标题与切入点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说出了文人应有的贞操。现在看这句话来,不禁觉得它正是杜甫诗文写照。杜甫从不投大众所好,以致名声大振时,自己早已白骨红尘。
但我对写文观点是:要投众所好。
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人看,那这篇文章又有多大意义?
千万不要把名气寄希望于千古,像杜甫那样千古方留名的没有几个,况且很少人能有杜甫的客观条件:爷爷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生前一度与李白相游,途遇高适。换句话说,因为有了这样的身世经历,这个诗人与作品才容易被后人发现,才有了名声大振的可能性。反过来讲,一般人没有这种经历。
看文章,第一眼看到的是标题。假设100人同时碰到了两篇文章标题,可能会出现这两种极端情况:看到第一个标题时,有99人看了就走,可看到第二篇时,忍不住要看标题下的内容。毫无疑问,第二篇文章更成功。一个好标题不一定要语出惊人,哪有那么多人容易受惊,但切忌呆板、无聊、拗口不通顺、故作含蓄…故作含蓄的标题还是算了,太酸了。
与标题一样,切入点很多时候决定了读者是否喜欢这篇文章。如果文章中写男主一天吃三顿饭,一定是很无聊的;如果写女主一天吃10顿饭,那一定很有趣。
第四点、避免重复
文章要写给别人看,读者的情绪是作者要考虑的对象,很多时候是行文的决定性因素。即使是抒情性质的文章,也要考虑到读者能否感受到你所抒的情。
自嗨式的写文就像自嗨式的朋友圈,没人想搭理。毫无疑问,没有比“自嗨”更糟糕的朋友圈了,如果有,那就是自嗨时总用重复的照片。
先举两个例子:
走在路灯下的大马路上,我看着远方憧憧光影,不禁回想起了我儿时盛夏时光。那时我刚满8岁,妈妈给我买了一只吉娃娃,它向我不住得甩着小脑袋,我开心极了。
如果要修改这句话,我选择删减掉大部分“我”字。这段话还不算太糟糕,真正糟糕的段落会让人读不下去,比如主语都改成“我”。
“我觉得”、“我认为”、“私以为”、“我的观点的是”这样的话尽量少用,作者写的文章当然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不必再重复强调。
你看到这件事情,你会怎么想?你一定也会像我一样,感觉莫名其妙,真的羡慕你,羡慕你现在能心平气和的听我讲话。建议你下次不去那个地方了,太可怕了,千万别去。
一般只有教导主任经常这样,指着学生的鼻子:“你…(省略几个)…”事实上,没几个人喜欢教导主任。
“吧、呢、了、啊”这类语气助词尽量少用,举个例子,也不是例子:把前文中任意一段话的每一句都加上语气助词再读一遍,读起来一定很累,赘述的语气助词纯属浪费阅读情感。
同样,“的”字也容易被人频繁使用,如果一句话出现了三次及以上“的”字,那就去删减。
同一种语意,不同的表达,如果一篇文要多次重复“华美”的语意,那么千万别老用“华美”这一个词,可以分别用“华美”、“韶丽”、“隽秀”等等。
最后一点、有头有尾。
有头有尾“反义词”并非无头无尾,是虎头蛇尾。网络上许多写的很好的文章都避不开虎头蛇尾的诟病,原因还是框架准备的不够清楚。
“有头有尾”实际上是预设框架的一部分,只是“头尾”在一个框架中更显重要,如果说开头决定了一篇文章的吸引力,结尾就决定了读者是否会保持对文章的良好印象,或能否提升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比如我这篇就没有想清楚怎么收尾。
下篇预告:态度篇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