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就像刺眼的阳光,直视骄阳不免带来痛楚,但躲避并不能让它自动消失;相反,即使不看它,它也笼罩着你的时时刻刻,甚至或明或暗的驱使着你的行为、选择。”
死亡一直是一个比较禁忌的话题,但是不管我们谈不谈,它都距离我们很近。
一份数据:
中国人2013年的死亡率是7.16%,人数近千万,如果每位逝者都有六位亲人,10位相关者,每年受到死亡冲击的人就是1.6亿。尤其我们父母那一代,经常收到某某某离开的消息。
一 / 我最接近死亡的经历
一年前,我在一场马拉松赛上临近终点时加速冲刺,结果产生休克,倒在路边,所幸救护车来的及时,最终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那次马拉松赛共休克三人,其中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我恢复意识的时候已经在救护车上了,没有力气睁开眼睛,嘴巴鼻子被塞上供氧装置,身体插着很多线,无法开口说话,但耳朵能听到车辆的马达声与医护人员的话语,当时一位护士略带焦急的说心率很高,一直降不下来吧啦吧啦…
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左脚剧痛,大脑除了感受它的疼痛外,已经无法控制它,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甚至连自己是怎么昏迷的都无法想起。
ICU外直到进了ICU病房,被搬到病床上时,终于可以吃力的说出几个字。第一句话就是:这是哪儿。我是否还有希望?
之所以会蹦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救护车上听到了太多不好的描述,加上虚弱的身体状态。
睁眼发现身边一个亲友都不在,心头百味陈杂。过往的一幕幕慢慢浮现在脑海,我想到许多还未完成的事以及来不及道别的人。
我开始思考,如果我就这么走了,我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帮到过哪些人?猛然间,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变成了当年年少时自己最厌恶的那种碌碌无为的状态。
在病房里,我见到了不少弥留之际的人被送进来,然后全身插满管子用来延长余数不多的生命。
ICU内ICU病房每天只有30分钟的探视时间,所以病人是很孤独的;一旦挂了,会被迅速带到火葬场,可能家人都没有回过神,一个活生生的人已经成为了一个小盒子里的灰了。
后来我了解到那次马拉松抢救无效死亡的跑友是在第10公里处倒下的,一名40岁的中学教师,德艺双馨。据他亲友反映,死者生前也经常跑步,并进行相关的赛前准备训练,一时间都无法接受他就这样离开的消息。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生命的渺小,脆弱和短暂,就会更加珍视现在的生活,健康以及人和人的关系。
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之一叫做:一期一会。一期就是人的一生,一会就是仅有一次的相会。茶道高手们向你敬茶时,他带着一种,假如我跟这个人一辈子只遇见一次,我该怎么样对待他,以这样的状态来对人对事。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死亡哪天就会降临,一个好的方式,是在意外来临之前提前做好部署,减轻亲友的负担。
二 / 尊严死与安宁疗护
尊严死,是一种自然死,即不再做延命医疗措施。可以尊重植物人患者的意愿或观念,停止延命治疗,任由患者死亡。
这样的死使病人摆脱了凄惨状态,亲属也摆脱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人们认为这样的死是高尚而尊严的。尊严死的观念涉及到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一系列问题,它最大的障碍是病人没有做生前的预嘱。
病人到了后期,进入了ICU病房,哪怕清醒的时候,医院依然也会定义他是意识昏迷的,这时医院就会把决策权交给家属,患者的医疗方式由家庭来决定。
而撤掉生命维持系统这件事,只要家中有一个人不同意,很少有人能顶住压力,把机器撤掉。在这种奇怪的博弈之下,病人和家庭都成了受害者。
一个好的方式是设立生前预嘱,国内有一个选择与尊严网站,发布了关于生前预嘱的五个愿望样本:
我要或者不要xxx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
我希望谁帮助我
你不需要懂什么医疗学问,法律知识,只需要打勾就行。我在填写的时候,发现越填越好玩——有很多细微末节从来没考虑过;写完后也有点内疚,一想到这些决定可能丢给我的亲人,感觉太残酷了。
选择与尊严网站如果生前预嘱给了我们一个尊严的离开方式,那么安宁疗护则会让我们走的更加平和、快乐。
安宁疗护是针对预期寿命小于六个月的疾病患者,采取团队模式,积极减轻患者身体不适,抚慰患者情绪,改善患者和家人生活质量的医护项目。
举个例子:北师大一个学生的姐姐,因为身患绝症,只剩6个月生命时,妹妹问她,“姐姐,你想回家吗?”姐姐说,“想。”于是一家人行动起来,带她回到家里。此后每天有亲人陪同,有安宁疗护的医疗人员提供适量的吗啡缓解痛苦,还在房间放满鲜花……3个月后,姐姐在家人的陪伴下,在布满鲜花,音乐环绕的房间里宁静地离开了,这是一段难得的珍贵的时光。这种疗护即为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在了解了尊严死与安宁疗护后。我的感受是,如果你或我们的亲人遭遇了严重疾病,一定要让患者亲自立个生前预嘱,有条件的可选择安宁疗护。
最后,把知情权和选择权还给当事人自己。
一定要让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很多亲属因为病情严重而选择不讲,“害怕对方受不了打击,影响病情”。
其实不然,病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有感觉的,信息封闭的结果只会让他往更糟糕的地方猜测。一如我上文提到自己在休克的那段经历一样。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够超越死亡呢?
三 / 超越死亡的三种方式
1 繁衍后代
大多数人面对“死亡焦虑”,就是通过生娃——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家里人催你结婚生子,其实就是在处理自己的死亡焦虑。
父母把孩子当成生命的延续,寄托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培育下一代的确是超越死亡的好方式,但是父母很容易走向一个反面,就是“只要你过得好,我怎么着都行”。
这种关系就趋近于病态了,因为过度的付出意味着过度的期待,但你的小孩不仅是你生命的延续,他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如果他活了你的生活,那么谁又去活他的生活呢。他可能就只好再把他的生命寄托到下一代,这种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不能叫爱,而是负面的恶性循环了。
2 融入群体,贡献社会价值
第二种超越死亡的方式是融入一个伟大的集体。当我们融入集体的时候,个体的死亡就不那么可怕了:
在非洲大草原上,成千上万的角马要从布满鳄鱼的河流里冲过去,它们必须得跨过这条河,去到它们迁徙的目的地,很多角马在越河途中就会被鳄鱼吃掉,但是角马毫无畏惧,依然前赴后继,因为本能中间它们有群体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先烈们,如耳熟能详的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都为了群体的进步无惧牺牲自己。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3创造人生
第三种超越死亡的方式:
从现在开始创造你的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像每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一样。
你可能会说,这太鸡汤了把。太部分人都在讲向死而生,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这四个字。向死而生一词出自存在主义的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
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侯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一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走的过程中间,死亡就已经在场。
向死而生并不是鸡汤文里写的那样, 当你死的那一天,回顾人生,你觉得人生没有活过, 不是这样的。
向死而生是:你今天过完了,你的人生就死了一部分,那么你对不对得起刚刚死去的,永远回不来的那个部分, 这才是真正的向死而生。
乔布斯演讲里面说,要把每一天当成是最后一天来过。一名苹果公司的员工透露:乔布斯讲东西不是一个文学上面的修辞,是因为他真的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想:
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哪件事是最有价值的,就做那件事。
有的时候直接引发了他的脾气,因为如果你拿着一个草草的东西去糊弄他,他就会勃然大怒:他妈的,老子今天就要死了,还给我看这个?乔布斯通过这种方式逼发了他的创造力,这就是向死而生的真正领悟。
死亡如骄阳,虽然直接看刺眼,但是背过身过,就永远站在自己的阴影之中。
所以,直视骄阳,向死而生!
后记:
在ICU病房呆了两天,检测的病因是因血糖浓度与供氧不足的影响导致的休克昏迷,身体各方面的参数正常,没啥事我就出院了。之后,我开始了一系列的向死而生:体能康复、声乐、公路车骑行、冥想等,还参加了铁人比赛。
耳边时常回荡着泰戈尔先生的一句诗: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生当似夏花之绚烂,死应如秋叶之静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