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儿子要上晚自习,在学校吃晚饭。家里剩我自己,晚饭一个人吃的省事儿,收拾的也很快,一会儿就好。
晚八点,坐在擦干净的餐桌前,打开书。手边是笔和笔记本,头顶是墙挂式摇头扇,低档的微风吹散晚间室内的闷热,带来一丝微凉。
两个小时,十几页,虽记不住多少知识点,但字字看的入心,眼和大脑都是安静清醒的。比起白日里的热闹,更喜欢夜晚这份宁静带来的心安。
儿子回来洗漱后就钻自己屋里躺下了。我十点洗漱,完了坐床头再看一会儿瓦尔登湖,眼睛累了时,合上书睡觉。大脑可能会再恣意的游荡一会儿,随它吧,反正就算马上睡着,梦也不由我控制。
当从梦中醒来,看一眼窗外的天,有些阴阴的暗色。闹铃还没响,需要拿起手机看一下时间。如果还早,又会习惯性的躺着划拉一下里面的各种信息,人还没清醒,眼睛又开始忙碌劳累,一会儿又要自责了。
一诺说,人的行为习惯就像一条路,常常这样走,就会形成惯性动作,不再受大脑支配。我是从何时养成这样的习惯的?
天知道,如果我看到孩子这样,大早上躺着拿手机划拉,或是晚睡时歪着拿手机划拉,即使大白天坐着拿手机划拉,我都忍不住怒火冲天的。为啥?把眼睛看坏了咋办,颈椎多难受啊,腰椎能受得了吗,肩膀疼了又要嚷着让我给她揉了不是,就不能干点儿有意义的事儿吗?……
好吧,我知道这是妈妈综合症,可我有什么办法,我也不想的。
我妈妈没在我身边,她看到我这样也会担心焦虑的,只是不会像我叨叨孩子一样叨叨我,也不会像我一样说的不尽兴了随时都想动手。我这方面一点儿都不像妈妈。
不过庆幸的是,今年这叨叨和动手的毛病改了好多了,只是还老是回想起自己对孩子们那些,怎么说呢,那些糟糕的方式,总会有些内疚。
好吧,时间到了,起床做饭啦!
看着锅里的米粥咕嘟咕嘟的开着,想着妈妈常说的,小米粥养胃的话,又想起儿子这段时间老是喝饮料吃火腿,不好好喝饭,心绪又不知不觉的跑远了。
坐餐桌上,随手翻开昨天收到的少年刊杂志,里面有一页标题为“小心,那趟厌弃食物的列车”的文章:一个叫晓玲的女孩离开人世时才十五岁,一米六五的身高,体重只有不到二十五公斤。原来晓玲上了初中后,因为减肥而得了厌食症,体重也从原来的一百零六斤骤降到二十多斤,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自主呼吸。
妈妈开始时以为晓玲减肥,是女儿爱美的心理。不料后来,她有了越来越极端的减肥措施,最后只喝水,连饭都不吃了。
医生把这种病叫作“进食障碍”,还有一个更专业的分类是“神经性厌食症”。这不是一个小众的疾病。最近20年,中国患上进食障碍的人数激增。
在杨磊接触的患者里,十几岁的未成年女孩最多,还有少数10岁以下的孩子。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14岁到18岁,也就是初二到高中阶段。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进食障碍来说,减肥可能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原因,但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德.布鲁克给出了更复杂的答案。
对食物的拒绝代表对心理自主性的追求和对控制的反抗。青春期是自我生长最为迅猛的时候,与成人世界的冲突也最为激烈。“食物”和自己的身体则是孩子最容易掌控的对象。当遇到处理不了的烦恼时,他们很容易用拒绝食物的方法做出自己的反应。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刚生完女儿时,我也常常有厌食的反应。后来,当我知道了自己是麻药过敏体质时,还一度认为是麻药的副作用。如今看来,这明明就是心理作用。
那时候,忽然面对一个小生命,自己感觉无力又无助,才发现,原来年龄长大了,心理年龄却还留在需要妈妈的孩子时代。由于很多事都不想面对,每一天听到最多的话都是“你要多吃点”,却总困的睡不醒,什么也不想吃,越来越瘦。
当孩子厌弃食物时,很少有人会觉得这是病。孩子不会这么觉得,大脑只是给他发出了“不想吃”的指令。大人也很难觉察,他们通常只会认为,这是孩子的任性,因此感到烦恼或者愤怒。
别说家人了,我那会儿都觉得自己难伺候,心里总难过,饿了也吃不下多少东西。老吴上班走了后,我就在妈妈家住着,她和爸爸一天给我做六七顿饭,总变着花样的哄我,劝我多吃点儿。我知道,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闺女从小吃饭很省心,儿子就不一样了,喂饭很难,让我总冒火。原以为自己都是两个娃的妈妈了,会有进步,不曾想面对儿子时,我依然表现的无比糟糕。
很多孩子可能都有过厌弃食物的危险时刻。成长的暗流很多,当年幼的我们置身其中时,头脑尚无法找出对策,身体已经先做出反应。
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为啥不高兴都说不清楚。可能是一个很小的原因,或许听谁说了句不开心的话,或许什么事让我们担心焦虑了,或许只是想起了从前一件伤心的事。这些让我们无法解释的情绪,带来了内心的紧张纠结,也给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孩子们也是这样。记得搬来小区住的前几年里,我早起喊女儿起床吃饭时,如果语气糟糕了,她就会肚子疼。即使送去了学校,过一会儿老师也会打电话来,说孩子肚子疼的厉害,出了满头的汗,让我去接孩子看医生。
女儿回到家,坐沙发上即使不吃药,甚至什么都不用做,过一会儿也就好了。怪不得医生常说,就算有老二,也要记得常常抱抱老大,多鼓励她夸夸她。这不是什么胃病,根本就是心理作用。
进食障碍的一个危险是,它有很强的隐秘性。不像其他精神疾病一般有激烈的外在表现,厌食症总以缓慢的速度,一点点蚕食患者的身体和内心。如果持续的厌弃食物,就像踏上一列危险的列车。列车沿路是我们抛下的食物,还有书本、游戏、朋友……车上则装载着我们越来越沉重的心事,沿着低落的情绪轨道滑向幽深的暗处。
我有着无条件爱我的爸妈,一直耐心的付出,在等我长大。我却总心急火燎的催促着我的孩子们,希望她们懂事、自主、好好学习,希望她们做的好一些,更好一些。
这几天,儿子老说胃有些难受。我打扫房间时,看他桌子上有辣条薯片的袋子,空饮料瓶子,心里就很不舒服。对他说,少吃一些垃圾食品,少喝些饮料,就不会难受了。儿子嫌我说话难听,更生气了。
我以前脾气急的时候,总自责。如今变得冷静了,却让儿子感到冷漠。还找不到一种让他温暖舒适的相处方式,也是往日的记忆在纠缠的原因吧,好多习惯性的反应,总在相处时占据大脑,于是,听不见看不见眼前。我需要学习,也需要时间。
重新和食物建立正常的关系,这个过程很漫长,往往以“年”为单位。当进食障碍发生后,疾病就有了自己的规律,只从心理和情绪上帮助是不够的,必须要配合营养、饮食措施。
老吴每次回来都花很大心思做菜,我和孩子们都吃的很开心。儿子对我做的饭,不能说总是挑剔吧,确实一半时间是不太想吃的。所以,我也要认真学习做菜,而不是总口头上解释或埋怨他挑食吃垃圾食品了,毕竟,我这么多年经历的这些病痛,就不要让孩子再一一经历一遍了吧。
今年的半年多时间里,体重长了十几斤,而且神奇的持住了。心理作用是一方面,好好吃饭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希望我可以像老吴这个会做好吃的饭的爸爸一样,用心学习做菜,用实际行动做一个好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