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期待与你一起,在电影里创造故事~
首发:石墨社(smshe189)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
青春、成长,似乎一直以来都是影视剧挖掘内容深度的永恒话题。只是,大多数作品喜欢将青春阵痛所造成的血淋淋结果,暴露给大家看,短暂刺激了人类感知,然后又用一种巧妙的情感和解,维护着无法言说的平衡。
《狗十三》中的李玩,最终在青春阵痛中独自完成了成长过程。片子用了一种暧昧不清的方式,让李玩窥见了成人世界的法则,然后淡化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代际冲突(群体话语权争夺)。
李玩倒像是一个悲剧的符号,长大后的李玩,成为了维持这种残酷平衡的新砝码。
不像叛逆的李安,他对于成长表达悲观的同时,会试图用自己在西方世界习得的精神理念,去一意孤行冲击这种平衡。
《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纵身一跃,也是与过去的自己诀别,她用一种激进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台湾电影历来以文艺著称,文艺的本质是化骨绵刀,用最平淡的话语撕开最深的口子,不去缝合,让众人静静地围观这种解剖过程。因此,台湾电影中关于这种青春成长类型的作品数量庞大,《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光阴的故事》《恋恋风尘》《艋舺》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我看到这部《阳光普照》时,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是台湾电影典型的文艺气质,然后在两个半小时里,将青春的故事娓娓道来。除了立足孩子本身,本片也从多个层面进行对比解剖,试图还原一场沉闷无声的青春阵痛。
01
父辈的缺席
青春的主体是未成年的孩子。但是,他们的成长少不了父辈的参与。
父辈的角色,构成亲子的血缘关系基础,也撑起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家庭元素。
然而,在《阳光普照》当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家,以及尴尬到极致的亲子关系。
阿和兄弟的父亲,是一个驾校教练。全片他出现在驾校的时间远多于出现在家中,这一角色的缺席,导致阿和一家四口从未完全同框,这也为整部片子奠定了一个主题基调——这个家是不完整的。
尽管一家四口都健在,但是阿和的家始终缺乏生活气息,冷淡空洞。这是一种极强的现实讽刺,父辈大多数都认为,只要一家人活着,这就是完整的家。
然而,在阿和的家中,没有人知道哥哥阿豪心里在想什么,父亲又一直都不承认叛逆的阿和是自己的儿子,面对法院对阿和的审判,他的意见是“关到老关到死”。
父亲固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将“驾校教练”的身份带到了家庭生活中。父亲习惯用自己的方式鼓励资优生哥哥阿豪,最典型的就是每年送他一本驾校出的笔记本,上面写着“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标语。
在他看来,哥哥阿豪不用自己操心,就像是驾校里能够快速顺利通过的学员一样,他只需要在适当时机送上那句话作为鼓励。而对于叛逆的弟弟阿和就不一样,那场阿和与菜头砍伤人的案子,让父亲对阿和更是大失所望。
父亲的策略简单粗暴,他代表了一种家庭情感的割裂。不仅是与两个儿子之间,就连与自己的妻子也是一样。这样的一家四口,从外表来看并无异常,却在平静的表面下暗藏汹涌。
父辈未曾懂得哥哥阿豪的真实心声,于是那个夜晚,阿豪洗漱完毕,冷静地从楼上一跃而下。而弟弟因为被黑轮欺负,找来了混混兄弟,无意间砍断黑轮的手臂,最终入狱。
兄弟两还有许多事是父辈不知道的。或许不是他们不想说,只是有的时候无从说起,父辈也不一定会愿意听。他们的遭遇不是个例,其实像菜头、黑轮以及与阿和早恋并怀孕的小玉,都是整个青春成长过程中,悲情的缩影。
菜头从小就没有父母管教,跟随着奶奶长大,他比起阿和要狠戾得多。而黑轮在被砍伤后,法院判定阿和与菜头赔偿150万,黑轮的父亲低声下气地求阿和父亲给钱,从他的态度来看,似乎更重要的是给钱,而不是受伤的儿子。至于小玉,15岁国三学生,父母早亡,跟随阿姨长大。阿姨说,小玉从小很乖,后来跟阿和在一起甚至怀孕,却都没有告诉她。
无论是菜头、黑轮、小玉,还是阿和阿豪兄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父辈的缺席,丧失了本该有的家庭成长氛围,在青春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走向了不一样的极端。
02
错位的AB两面
片中哥哥阿豪说过,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一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
这其实是站在太阳角度的自我安慰。然而,有些人会受不了太阳光的照射,只想要找一个阴影处躲起来。
这段话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就是阿和阿豪一家。阿豪作为资优生,从小受尽父母的宠爱,也承受着父辈的期待。而阿和从小叛逆调皮,不仅不受父亲关爱,甚至他都不肯承认这个儿子。
每次有学员问他有几个孩子,他都是回答一个。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回答。“a son“与本片的片名”阳光普照(a sun)“同音。父亲,这个本应该是太阳一般存在的角色,在这个家中,却尽显偏见。
父亲将所有的光芒照射在了哥哥阿豪身上,让他为了迎接这种光芒而竭尽全力奔跑。而弟弟阿和却始终处于阴影当中,寻求不到任何一点向阳的机会。
可事实上,兄弟两成了命运极端的AB两面,他们都渴望拥有对方的生活。阿豪每年都会接到父亲送来的驾校笔记本,但是他从未在上面写过任何东西。在心中他是拒绝父亲的,然而从小顶着听话懂事标签的他,始终只能将温柔和善良给别人,把所有委屈伤害留给自己。
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自己去复读要考上父亲嘴里的医学院。为了不让母亲操心,主动承担带小玉去产检的工作。为了让小玉与阿和见面,甚至将小玉领到了监狱门口。
印象中,他们一家四口唯一一次处于同一场景之下,是在阿豪的灵堂。阿豪的离世,让阿和有机会请假从监狱出来,在阿豪的灵前,阿和见到了小玉。
阿豪就是这么善良,他用生命去成全别人,却连一块属于自己的阴影都找不到。他跟女同学说的那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写照。司马光砸缸不是为了救别人,而是为了救自己,那个躲在缸中的阴影下,司马光的另一面。
破缸的司马光,就是最后纵身一跃离开人世的阿豪。他用这种方式,为自己赢得逃离阳光的机会。
而弟弟阿和,是始终处于阴影之下的孩子。没有哥哥阿豪的优秀能力,自己似乎总是在闯祸,家庭对比之下,阿和被选择性遗忘。可是,阿和却是多么希望能够站在阳光下。
这种阳光,有父母公平的对待,有正常生活的权利。
在入狱之前,父亲始终不肯承认他。出狱之后,他背负案底,许多工作将自己拒之门外。最后找到的洗车行工作,每日窝在封闭的洗车间,他的另一份兼职,是夜班便利店服务员。
阿和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处于阴影之中的生活,对于父亲,他最后也释然了,决定搬出这个家,对于工作,他觉得只要踏实干活,有一口饭吃就好了。
AB两面,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与结局。哥哥想从阳光逃离,所以结束生命。弟弟想要逃离阴影,却又触碰不到阳光,就只能接受现实。
本质来说,他们两个都是青春成长下的阵痛受害者。哥哥的成长过于极端,弟弟的成长比较温和。这似乎是两种不得不面对的路。
03
社会的反思
前面也说了,青春成长这一话题,并不单纯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台湾电影在解剖青春残酷现状的同时,也会延伸披露一些社会因素。
除了阿和阿豪以及菜头等人的家庭环境所造成的主要伤害,片中还触及到了教育和法律两个层面。
教育的层面包括父亲的驾校、阿豪的辅导班。
父亲在驾校的环境与身份定位,很容易造成他非此即彼的心态。对顺利过关学得快的学员赞许有加,而对学得慢长期不过关的学员缺乏耐心。
教练的身份移植到社会层面,就刻画出了对于孩子在青春成长过程中存在不同方向可能性的区别对待。教练总是遵从“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指引,强调教练的作用,不容得半点差错。
这与阿豪的辅导班一样,当阿豪反问老师,是否也同意司马光的话时,老师大爆粗口将阿豪赶出去了。教书育人,老师却做了他嘴里不推崇的“恶“,这种对立处境,将青春期的学生推向极端。
很难想象,跟阿和在监狱一个牢房的狱友,连乘法口诀都记不住。然而,当阿和跟他用砍人的话语去描述时,狱友却开窍了。这算不算是社会的悲哀。
法律层面,包括阿和与菜头被起诉时的检署、监狱里的学习班。
面对阿和这样的少年犯,法律似乎并没有很好的方式进行管束。他们更倾向于寻求家长的意见,将这一矛盾焦点一股脑推回去,如果像阿和父亲一样,坚持要将孩子送进监狱,那法律也就顺其自然了。
同样的,在监狱里的学习班,这群未成年人似乎也无心学习,老师自顾自地上课,不在乎孩子们听懂与否。
总之,本片关于青春成长,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将造成青春阵痛的各类因素进行横向对比。比起撕心裂肺的怒吼,《阳光普照》要显得沉闷无声,这也很符合现状,大多数的青春阵痛都是压抑的,只是有些人跨过这道阴影,就不再重新提及那种痛感了。
片尾,阿和当着母亲的面偷了一辆脚踏车,他要载着母亲出去玩。这一幕,其实也用一种隐晦的话语告诉观众,阿和从小就渴望父母的关爱,小时候只有母亲会满足他的愿望,骑脚踏车载他玩。后来,逐渐叛逆的自己,学会偷车,去早恋偷尝禁果。
这些,父母都未曾得知。
本片获得豆瓣8.4的评分,也算是得到观众的认可。其实,大多数这样的青春题材,能够触动人心的,往往都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去年的《少年的你》就是如此。
当然,悲剧之下,要看你如何将这个故事讲得感同身受。《阳光普照》典型的文艺气息之下,每一种情感都需要细品,每一次重看,都会有新的感觉。
不过,本片最后的收尾过于匆忙和直白。那场菜头被杀戏份,通过阿和父亲原原本本的台词描述与现场回放,稍微有一点将前面营造的情绪给冲垮了。本该通过父母无声的表达,在结尾进行情绪升华,却最终失去了情感基础。所以,当时看母亲泪流满面怒砸父亲的身体时,稍微有一点情绪尴尬。
瑕不掩瑜,《阳光普照》值得一看。
-END-
关注我,一起探索更多电影吧!
喜欢的话,记得小手点一下扩散出去哦~
更多影评:石墨社(smshe18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