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相信,“爱”是一切的根源。
很早之前看过一个纪实节目《变形记》,城市孩子对一切不满、任性、不懂尊重;乡村孩子乖巧、懂事、善解人意、通情达理。节目中的“问题少年”多是物质富裕,但是精神关注缺乏的孩子,而乡村少年则都是留守儿童。
这两类人群在我看来,是有共同点的:都缺爱缺关注,准确地说,都是没有真正“被看见”的孩子。
可是,为什么同样没有被看见,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性情呢?
难道人的性情真的和爱没有关系吗?
其实不然。
乡村留守儿童虽然没有“被看见”,但是他们有“看见”的自由,所以就算成年人“看不见”他们的内心,只要不阻碍他们感受自然、感受外界,他们却可以“看见”家人、“看见”别人。而城市居住环境和城市父母的过多干预共同阻碍了孩子的“看见”,一个看不见外界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或善解人意的。
看见世界,当然也在爱的定义之中。
当孩子看见外界和被外界看见这两个联结不被干扰、切断,一切教育都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绽放的,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静观慢候。
爱本身从来不存在过多的问题。出问题的是,执爱一方以爱的名义做出的多余干涉。鸡汤文里的爱七八分最好,十分太满,是对爱的误解,十分的爱自是懂节制懂界限的爱。
那些没被看见却保留了看见外界的自由和能力的孩子,长大以后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真正被这个世界或者说一个心爱的人看见。
虽然,与那些看见和被看见都被阻碍的孩子比起来,要幸运得多。
还记得山村支教老师梁俊和那首出名的古诗《苔》,那些被丢在山里的孩子,因为支教老师看见了他们,他们就像漫天遍野的花儿一样绽放了。
当一个孩子生活在被看见的环境里,他能更自然地展现自己;他越能自然地展现自己,他就越能被温柔地看见。
看见和被看见,是最美好的情感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