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未来教师》,给我的阅读感受是:接地气,很实用,有读下去的欲望。因此,对本书的阅读,花费时间并不多,但对文章中的内容,一些章节的点,却深有感触。
本书总共四章。今天,再读第一章《读写击溃虚无》,让我感触最深的词语是:思考、动力、写作、啃读、打卡、种草……
思考
仔细阅读郝晓东老师的著作,不难发现,书中的内容,均是他在新网师工作中,通过一些案例而引发的思考,这些案例之所以让读者能够读下去,原因就是真实,接地气,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在个人成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第一节,郝老师提到:教师专业学习的动力源于什么?热爱?自觉?初心?在成功的案例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热爱、学习、自觉。
因为有了热爱,我们想着通过自觉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然后让其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促进自己的成长。
愿年轻的我们,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多点主动,少点被动,多点思考,少点应付,相信我们也会在动力的驱使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啃读
郝老师的公众号是“啃读者”,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就想起了“啃骨头”,心想是不是要求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慢点?要求我们做一个慢阅读的人?再次见到“啃读”二字,看到了郝老师对“啃读”二字的阐述。啃读就是一点一点像啃硬馒头一样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
啃读有五个层次:
第1层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重点概念和关键句子段落。
第2层次在书页的页眉页脚等空白处写下阅读心得、疑惑、随想等,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批注。
第3层次,读完一章后不断提炼文章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路和逻辑结构,画出思维导图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
第4层次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和关键内容,或者向他人咨询讨论交流,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展开主题性研究性阅读。
第5层次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者阅读心得。
结合老师列出的5个层次,反思自己的阅读,真的很汗颜。因为自己的阅读仅仅停留在了第一层次,做了简单的勾画,有空的时候,会写一点读后心得等,没空的时候,只是眼里过了一遍而已。
阅读,不能停留在浏览阶段,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心中的所思所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疑惑,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或许,才是学以致用。
写作
新教育实验认为: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进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阅读能积累教育思想,升华教育情感,完善认知结构;专业写作能提升思维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促进教学反思,提升教育实践水平,激活存在感。
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写作,便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在一个想学什么触手可得的时代,输入的渠道很多,然而,输出,只能靠自己,写作便是最好的方式。
曾经摘录过这么一段话:
写作可以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对以后在社交说话有好处,它使我们的谈吐发生了改变,演讲更加有条理,并且能够首尾呼应;
写作有助于总结自己,展示个性的自己。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好好展现自己的生活,用文字来记录美好的生活点点滴滴。把思想成长的灵感和闪光点快速捕捉下来,加以固化,使之成为自己知识与智慧的一部分。
写作是反思和改进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当教育写作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自身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有创造性。
仔细思考,作为教师的我们,随时随地离不开写作。
郝老师提到了他写作的四个高峰期:有充足的时间,受两个人的影响(魏勇和魏智渊),海量的阅读和专业阅读,指导大学生工作对教育教学达到了一种存在性领会。
阅读这四个方面,让我感受到要想写作,首先要学会给自己挤时间。想着我们忙碌的日常,我们总会说没有时间,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
郝老师他们肯定也很忙,然而他们仍然会去梳理,去写作。
如果我们在有了时间后,还想坚持去写,就要有大量的阅读做支撑。郝老师的经历是我们参考学习的对象,我们没有指导大学生工作的经验,但是,我们可以写教学中的点滴记录。
回想自己这一年来,每天也开始坚持记录。写的好坏姑且不说,但是起码做到了每天坚持输出。今后,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尝试运用正确的方法,提升写作水平,继续大量的阅读,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相信才不枉费自己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打卡
在新教育,打卡是督促学员坚持学习的一种方式。诚然,有的老师喜欢,有的老师不喜欢。
然而,要求我们养成自律的习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因此,打卡是一种尝试,一种监督,也是一种记录,一种反馈。
遵守打卡规则,每天记录一点,让自己的所学所悟有地方宣泄,让自己的学习有迹可循。
正如郝老师说的:“选择了课程学习,而不投入行动,那么选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高高兴兴入群,马马虎虎学习。敷衍的是学习,也是自己的人生。”
仔细回想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打卡,从去年五月份开始加入的老师有很多,然而坚持到现在的人数寥寥无几。
当初每次工作室活动结束后,有大量的老师想要申请工作室,加入一个学习的群体,通过大家的彼此督促,实现共同成长,然而,再回过头来看他们的学习痕迹,又有多少坚持了下来?每天坚持写这个动作都做不到,还怎么去输出系统的文章呢?(当然,部分老师在自己悄悄的记录,不愿被公开,只要动就可以。)
如果实现不了自律,那就先从打卡约束,他律开始来督促自己。
一章的学习,收获很多,然而仔细梳理,却发现自己的语言很匮乏。期待跟着新网师的各位老师一起,在自己的坚持下,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
本文写于2022年2月11日下午2:00-4:00
共223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