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三·一九】
汤西崖少宰,幼有美人之称。其幼子名学显,戊寅见访,长身玉立,想见少宰风仪。有《慧山》二首云:“九峰郁云根,蜿蜒罗青苍。夤缘入幽磴,长史旧草堂。只今法象空,宝幡驯鸽翔。叶落拂床尘,花放见佛光。癯僧不谈禅,哦诗草木香。孤意与俱永,随在如坐忘。”“飒洒林风生,寒空弄清樾。山禽隔叶鸣,好音闻不绝。访碣剔烟萝,钗脚半磨灭。蝶老抱秋花,松疏漏凉月。际此孰含毫?秀采芙蓉发。”
汤西崖,即汤右曾(1656—1722),字西厓(本书俱作“西崖”)。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历官户科掌印给事中、翰林院掌院学士、吏部侍郎。康熙四十一年(1702)上疏论钱法,主张轻重并行。工诗,擅长诗,从师于王士祯,继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清堂集》。
少宰,音shǎo zǎi,古代官职名。1、《周礼·天官》有小宰,中大夫二人,掌治王宫之政令。春秋时期宋国设有少宰,为太宰之副。《左传·成公十五年》:“秋八月,葬宋共公。……向带为大宰,鱼府为少宰。” 2、宋徽宗政和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明、清常用作吏部侍郎的别称。
汤学显(生卒年不详),汤西厓之子。其他无考。
戊寅,指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风仪,音fēng yí,指风度,仪容。《晋书·简文帝纪》:“帝少有风仪,善容止。”《晋书·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
慧山,即惠山,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梁溪区境内,属天目山脉余脉,大致呈东西走向。惠山,又称西神山、历山、华山、斗龙山、冠龙山、龙山、慧山、惠泉山等。南北朝时,惠山被称为历山。因山有九陇,所以又被称为九龙山。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常来此山,故称此山为慧山,又因“慧”同“惠”,所以改叫惠山。西汉时期,道教的三茅真君在此修炼,掌管惠山(时称历山)。长此以往,便有了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的名字。惠山有九峰,主要山峰为头茅峰(172米)、二茅峰(302米),三茅峰(328.98米),其中三茅峰为无锡海拔最高点。惠山还是梁溪河的发源地。唐·陆羽《惠山寺记》记载,惠山东峰,即锡山,曾在西周至先秦时期大产铅锡,到汉代才采尽,故在此建立无锡县。
夤缘,音yín yuán,释义:1、攀援;攀附。《文选·左思》:“夤缘山岳之岊,幂历江海之流。”刘逵注:“夤缘,布藤上貌。”唐·韩愈《古意》诗:“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2、连络;绵延。唐·李白《愁阳春赋》:“演漾兮夤缘,窥青苔之生泉。”王琦注引《韵会》:“夤缘,连络也。”唐·杜甫《宇文晁崔彧重泛郑监前湖》诗:“不但习池归酩酊,君看郑谷去夤缘。”宋·晁补之《开梅山》诗:“跻攀鸟道出荟蔚,下视蛇脊相夤缘。”3、循依而行。唐·宋之问《宿云门寺》诗:“云门若邪里,泛鹢路纔通。夤缘绿篠岸,遂得青莲宫。”4、比喻拉拢关系,阿上钻营。《旧唐书·令孤楚牛僧孺传赞》:“乔松孤立,萝茑夤缘,柔附凌云,岂曰能贤。”《宋史·神宗纪一》:“秋七月庚辰,诏察富民与妃嫔家昏因夤缘得官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幽磴,音yōu dèng,幽静的台阶。磴:石头台阶,亦指台阶或楼梯的层级。磴道(山上有台阶的石径)。唐·韦应物《游龙门香山泉》诗:“潺湲写幽磴,缭绕带嘉树。”宋·翁卷《题定慧寺》诗:“幽磴稀来往,闲僧绝风闻。”
长史,古代官职名。此处指湛挺(生卒年不详),字茂之,南朝时期刘宋人,诗人,官任司徒右长史。后隐居在无锡的惠山,筑草堂在里面读书,与南平王刘铄友善,更以诗章唱酬留刻于石。
法象,音fǎ xiàng,释义:1、古代哲学术语,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现象的总称。《易经·系辞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宋·张载《正蒙·太和》:“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 2、效法;模仿。《墨子·辞过》:“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我国家累圣求理,而致太平,大约纪纲,法象唐室。”3、指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汉·徐干《中论·法象》:“天法象立,所以为君子。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慎威仪……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为法象。”4、指帝王、圣贤之像。清·顾炎武《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人间垂法象,天宇出真龙。”清·叶廷琯《吹网录·三河县辽碑》:“因集宣圣庙,见轩墀促窄,扆座不正,法象之服,少依古制。”5、指神妖作法时变成的形象。《西游记》第六回:“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本条诗话中的“法象”应是指寺庙里佛像。
宝幡,音bǎo fān,亦作“宝旛”,意思是指佛寺中悬挂的旗幡。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这中元节,村中男女,许到白云庵与皇后周娘娘悬挂宝旛。”
驯鸽,音xún gē,亦称家鸽。指经过人类饲养、训练,能顺从人意的鸽子。家鸽可能是人类第一个驯化的鸟类,至迟在西元前45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小雕像、镶嵌工艺品和钱币中已描绘有鸽的形象。家鸽的3个主要种类是赛鸽(信鸽)、观赏鸽(主要用于展览)以及食用鸽(25—30天龄,体重350—700克的幼雏)。鸽子的寿命约35岁。
癯,音qú,清瘦少肉。《说文》:“臞,少肉也。从肉,瞿声。字亦作癯。”癯僧(清瘦的僧人);臞仙(旧时指身体清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臞然(清瘦貌);臞瘠(犹瘦弱);臞儒(清瘦的儒者。含有隐居不仕之意)。癯僧,在古诗词常见。宋·方回《黄浦门解缆有怀川无竭》诗:“就中最忆南山好,一老癯僧伴醉颠。”清·赵春熙《盘道寺》诗:“癯僧不自危,转为劳人患。”
哦,音é,意思是咏哦、吟咏、哦吟、吟唱。哦诗,在古诗词中常见。宋·程公许《题诗卷》:“嚼雪哦诗格外清,谁令失脚入红尘。锦囊二十篇中景,长与西山面目亲。”宋·晁补之《即事呈闳中顺之二年兄二首其一》诗:“绿鬓哦诗欲成雪,朱颜得酒尚能春。”
飒洒,音sà sǎ,意思是象声词、状风声。《后汉书·班固传下》:“登玉辂,乘时龙,凤盖飒洒,和鸾玲珑,天官景从,祲威盛容。”
清樾,音qīng yuè,辞典有“青樾”一词,指成荫的绿树。宋·刘迎《梁忠信平远山水》诗:“悬崕高居谁氏宅,缥缈危栏荫青樾。”但宋代诗人方岳有《出居十六咏·清樾》诗:“山林有灌木,其大可蔽牛。藓石眠清阴,坐间天地秋。”古代“青”通“清”,清静。晋·潘岳《射雉赋》:“涉青林以游览兮,乐羽族之群飞。”唐·李善注引薛君《韩诗章句》:“青,静也。”刘良注:“清林,清静之林。”故“清樾”即“青樾”。
访碣,音fǎng jié,寻访碑碣。碣:刻有文字的圆形石碑,用以记载事迹或颂扬功德等。如:碑碣、墓碣、残碑断碣。
烟萝,音yān luó,草树茂密,烟聚萝缠,谓之“烟萝”。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唐·李端《寄庐山真上人》诗:“更说谢公南座好,烟萝到地几重阴。”清·周准《发朱砂庵经观音岩登石人峰》诗:“俯身入烟萝,欲诣仙人宅。”唐·裴铏(xíng)《传奇·文箫》:“一斑与两斑,引入越王山。世数今逃尽,烟萝得再还。”周楞伽辑注:“烟萝,道家称隐居修真的地方。”本条诗话中“烟萝”指草木藤萝茂盛繁杂。
钗脚,音chāi jiǎo,成语“钗脚漏痕”的省称。指书法用笔没有起止之迹。形容书法古拙。《法书苑》:“颜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或问曰:‘张大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始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对,颜曰:‘何如屋漏痕?’”古钗脚、屋漏痕,具体而言是对书法中“竖画”的形象比喻。钗,是两股笄组成的用来挽头发的器物,一般用玉石、骨雕或金银打造而成。而钗脚,又称之为钗股,是指直接插进头发的部分。钗脚部分因为要插挽头发,所以一般都硬朗、光滑、齐整,或者稍微带点弧度。“古钗脚”用到书法上,则是形容笔划圆活姿媚、遒劲有力。当然,一个“古”字也表明书法笔意须具古法、古意。“屋漏痕”,是指雨水在灰土墙上流淌下来的痕迹。因为墙面不一定平整,所以雨水流下的痕迹也是曲折变化,充满随机式的不确定性。练习书法的时间久了,就自然会慢慢发现,水墨线条边缘会在带有纤维的宣纸上,留下带有渗透、洇湿的痕迹,极像自然浸染漫漶的屋漏之水痕,古朴而含蓄。相传,怀素也是从张旭那里获得“屋漏痕”的笔法真传,才写出了《小草千字文》。另,描绘书法线条美的还有“万岁枯藤”,传卫夫人曾带王羲之到山中观古藤以授笔法,从枯老的粗藤去体悟学习笔势的力量。清·王澍在《论书賸语》对这些笔法有所比较:“古钗脚不如屋漏痕,屋漏痕不如万岁枯藤,以其渐近自然。钗脚、漏痕之妙,从生入,从熟出。”清·乾隆《避暑山庄》诗:“阶篆苔纹暗,碑诗钗脚存。”清·乾隆《再题惠山园八景(其二)墨妙轩》诗:“钗脚漏痕犹刻画,请看石立与泉流。”在本条诗话中,“钗脚半磨灭”是指碑碣上的石刻字迹已经风化模糊,半数已经无法辨认了。
际此,音jì cǐ,意思是在,在这,在这个,在这里等。如:际此盛会。明·陈枨《泗亭落照》诗:“仙舟际此应停棹,吊古凭君作赋才。”明·周叙《赐游万岁山》诗:“儒臣际此非常会,共荷皇恩似海深。”
含毫,音hán háo,意思是含笔于口中。比喻构思为文或作画。晋·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唐·钱起 《春夜过长孙绎别业》诗:“含毫凝逸思,酌水话幽心。”元·程钜夫《舜举画棠梨练雀》诗:“含毫心欲醉,开卷眼还醒。”
秀采,音xiù cǎi,采秀的颠倒使用。谓观赏秀丽景色。宋·苏轼《端午帖子词》:“采秀撷群芳,争储百药良。”
芙蓉发,音fú róng fā,指荷花盛开。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