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沙漠更加美丽的,就因为在某个角落里藏着一口井。
——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
相遇
“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教师”,这是小时候作文簿上我信誓旦旦的愿望。与兴趣相符,受人尊重,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简单而稳定,好像,教师的职业规划是世界赋予我的命定归宿,以至于我从未考虑过其他的职业方向。
但是,愿望成真以后呢?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迷茫。我,真的适合这个职业吗?我,热爱它吗?如果这真是我儿时的夙愿,我不是应该越来越享受它给我带来的职业幸福感与满足感吗?可是,为什么当了12年教师的我,仍然会在每一个暑假的结尾,都会为即将开始的新学期,忧心忡忡,忐忑不已呢?
怕新的课文不如自己所愿的准备充分;怕新的学生不如自己所想的那样自如相处;怕新的课堂会发生很多突如其来令我措手不及的意外状况;怕新的同事带来新的竞争;怕新的学期有新的教学任务,各种新的课程改革、试验,新的考察、测试……年复一年的工作记忆,使我对新的学期早已有了充分的想象:我又将置身于繁重、琐屑、永无止境的教学任务中,而每一次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一些,当结果不如我意时,我必将疲惫不堪。
直到今天,我仍会因这些害怕而难以安枕。不是胆怯的害怕,而是迷茫的害怕。
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我都在这样的担忧恐惧中迷茫于我儿时信誓旦旦的选择,教育并未给我带来成长与收获的快乐,反之,令我心生困惑,自信萎地,这样的我,究竟适合不适合教师这一职业?
一直以来我都不敢与人提及这类情感,因为我本能地觉得这样的担忧不安是可耻丢脸的。直到,我遇到帕尔默的《教学勇气》。
恐惧
帕尔默以诗意的语言,坦诚的胸襟,厚实的经验,直指身为教师的不为人所知或不敢与人言及的恐惧及痛苦,道出了我所体验到的甚至尚未体验到的,以及我所能言说甚至我无法言说的种种。例如——
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但是下班回到家里,却再一次确信自己永远干不好教书这一令人头疼的职业。我既恼怒于某些学生,又为自己束手无策而尴尬。我反复思考脑海中一再浮现的问题:到了我这个年纪,是否可以改行?也许,在教学之外我还可从事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我知道怎样做好的工作?(P1)
我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我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要重新开始。我遇到的问题,其他所有教师也都常常遇到,都熟悉。但这些问题仍然使我惊慌,而我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觉力不从心。(P2)
我教书教了30年,至今仍感到恐惧无所不在。走进教室,恐惧在那里;我问个问题,恐惧在那里;每当我感到似乎失控,或上课时因我自己不得要领而把学生弄糊涂,恐惧又在那里。当一节上得糟糕的课出现一个顺利结局时,结束后很长时间内我还恐惧——恐惧我不仅仅是一个水平低的教师,还是一个糟糕的人。(P31)
当我是年轻教师的时候,我热切地盼望这么一天:我对教学了如指掌,我如此称职、如此有力量,所以我走进任何教室的时候都不再有害怕的感觉。可是现在,年近60,我才明白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P52)
在帕尔默的书里,长久以来我一直独自承担着诸多压力和苦痛,突然由此得到宣泄与释放,他用他的笔,他的真性,他的勇气,隔着千山万水却温暖地抚平了我满是褶皱的心。我不敢相信,这些不敢启齿的苦痛,不为人知的隐忧,竟能够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带着镣铐独舞太久,不求解套,但求理解。这一点理解,足以使我在这条前途未卜的教育之路上不再孤寂。
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愿意付出,只希望我们得到的回报配得上自己的努力。我们应接不暇,我们奋不顾身,身为教师,我们选择了高尚,也就选择了奉献,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当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次又一次席卷而来,当过程与结果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沟堑,我,迷茫,恐惧,自我怀疑,考虑放弃。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
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
帕尔默告诉我们,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们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们是谁。当我们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们也不能够懂得我们的学科。优秀的教学需要教师探索生活的内在景观,漫步我们的心灵世界,这样才能使我们复归本性,扎下根基,重获新生,再重新面对我们生活的外在景观。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教育现实的母体“恐惧”,“教育深深根植于恐惧的土壤”。它给了教师自我“分离”一个名分,使我们的真实状态得到了很好地体认。当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不单单是一些资料,我们解体了我们自己,随之而来的就是可悲的政治后果、可悲的工作后果,可悲的心灵后果。教师们常常遭受到的解体的痛苦,更多的来源于精神层面,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的联系,切断了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切断了心灵的联系。
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学,帕尔默如是说。
回归
至此,身为教师的苦痛也减了大半。即便如此,帕尔默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继续为我们指向远方——“不再分离”,其实就是“回归”。
“分离”是逃避恐惧的一种潜意识行为,那么当意识回归要超越“恐惧”时就是直面恐惧。
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帕尔默教导我们,不要将这种内心的煎熬仅仅视为一种毫无出路的折磨,它完全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昭示着我们的心灵正在召唤一种超越对立的更高层次的力量——爱的力量。唯有这一力量,才能化解那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弥合难以逾越的沟沟壑壑。比方说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糕,这种恐惧或许就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比方说我恐惧某个话题在课堂上会突然出现,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警告我逃避这个话题,而是提心我这个话题必须注意。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内心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心于恐惧,因为,我还可以“立足于我的内心世界景观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学”,这种内在世界景观来自于一种强烈的渴望,一种我们的心灵与远方星辰、我们自身和世界的他者亲密无间生活状态的渴望!这种强烈的渴望,意在返回精神家园,也即教师精神世界的“回归”。
这一精神家园,不会被拒绝,不会被偷走,不管我们处于什么状况,不管我们遇到多少障碍,总能简单地通过内心世界的转变找到通向它的小径。这一精神家园,如天空一样开放和广阔,我与所有“非我”都可容纳其中,我们将不会把自我看作是受到威胁的孤立的原子,而是把自己整合为伟大生命网络的一部分,在这种认识中,我们必将超越恐惧走向自我完整。
至此为止,超越恐惧的方式就变得如此简单了,教师的“回归”之路似乎也并不艰难了。《小王子》中有一句非常美丽的句子,“使沙漠更加美丽的,就因为在某个角落里藏着一口井”,因为这口看不见的井,提供给沙漠甘冽的清水,滋养着沙漠中看得见的风景;引领教师走出教学恐惧的正源于教师心灵深处的那个精神家园,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它滋养着教师直面恐惧的教学勇气,在浩浩宇宙天地间刻下一个足以使教师安心立命的大写坐标。
瞭望
帕尔默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
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的确,这本书不是一本工具性的操作手册。它不能令我们按图索骥,即刻从中找到通往心灵世界的光明大道。但它所给予我们的东西,远比技巧和方法更宝贵,那就是智慧,是激情,是滋养心灵的巨大能量。
如何充实内在的生命景观,如何增强心灵的力量,如何建构我们的精神家园,帕尔默给我们两个字“体验”——在相互联系中体验,在体验中不断丰富并强化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要耐心地对待心里所有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尝试去喜爱这些问题本身……不要急于得到答案,因为你还没有经历过,所以不能给答案。关键在于去体验一切。现在就去体验问题。渐渐地,不知不觉地,体验了一些日子以后,答案就会出现。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无数通往真理的神奇入口悄然开启。
不要着急,不要慌张,不要害怕,始终将目光望向那个神奇入口的方向。
正如帕尔默创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花了整整十个年头。他在书里提及,他的佛教徒朋友曾经对他说,这种处世方式不好。凡具智慧的传统都极力倡导要我们活在“永恒当下”的真实中,而不是活在曾经如何或可能如何的虚幻中。
但我在阅读完这册书后,我内心里留下的三个字,则是“观自·在”。
无论活在什么境遇中的当下,我们都要记得静观自我内心世界,看一看,我还在不在?我还好不好?
在我看来,帕尔默是一位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他看到了教育的种种痛苦、折磨,他看到了世界的冷酷无情和多灾多难,但他更确信——
世界的未来依赖于这样的教师和学习者——他们愿意向着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所固有的美好未来,敞开心扉。
当我们真正全心投入感召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能再一次把我们的心献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的世界——一个冷酷无情、只向发自内心的受惠慈悲恩典的美德低头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