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
去往知识的 “桃花源”

去往知识的 “桃花源”

作者: 垦读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1-07 23:15 被阅读0次
去往知识的 “桃花源”

Day 157

今天利用监考的空隙,大致构思了作业粗略的框架。监考后,详细阅读了第二次课程综述。

第二次课程,围绕着学习的本质--发掘知识的魅力展开。

而我认为,这恰恰触及到了课堂的根本.

佐藤学认为,学习=交往=对话,因为知识是在对话中建构而来的,从静态课本中获得的知识,是怀特海所谓的 “呆滞的知识”,而佐藤学所提倡的,是通过三重实践来获得的知识: “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因此可以说,学习并不是个体闭门造车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在老师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就等于交往,而交往即指向对话.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明白,佐藤学为何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即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然而真正带来巨大挑战的,实际上是如何理解知识是创生. 在授课时,郝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语惊四座: “知识究竟是名词还是动词?”对于一般理解来说,显然知识是名词,但是稍等,这种把知识当作名词的观念,恰恰就带来了灌输式教育的错误导向--既然知识是名词,是静态的,那么灌输显然是最高效的方式,这也就解释了为何Chalk and talk如此大行其道的原因.

然而,把知识当做动词的理解,却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学习的本质.“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可以朗读出来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正如莫兰所说,认识永远是一种探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佐藤学所理解的知识,是在交往,对话中进行活动,探究,挖掘知识在被发现时的伟大魅力,重现这一个过程,首先需要教师本人参与其中,其次,教师有这样的专业能力,使这个过程重现在学生面前.

然而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构建了这种创生?在我的英语课上,有多少比例上,仍然在把知识当做名词?语言教学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识记等大量低阶思维,但是借由这些碎片知识而综合运用,达到评价和创造的比例,在我的课堂上发生的比例是否合格呢?

再次读到新教学对学习的理解时,心中又是一次颤栗: “师生围绕着一个 ‘问题--知识--文本’,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在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远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奇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与顿悟。”对标自己,这段知识发现,探究,创生的旅程,我带领着学生走到何处?

或者再向前追溯,我作为学生时,曾有多少机会,经历过这样的伟大旅程?如果教师没有亲自闻到桃花的芬芳,又怎能带领学生去往知识学习的 “桃花源”?

相关文章

  • 去往知识的 “桃花源”

    Day 157 今天利用监考的空隙,大致构思了作业粗略的框架。监考后,详细阅读了第二次课程综述。 第二次课程,围绕...

  • 去往心灵的桃花源

    你是我此生 向往的堤岸 我却不是 刺在你心上的那朵兰 遥望 你的笙歌 我的落寞 足音一次次靠近 又走远 远到不能...

  • 往桃花源

    千里奔驰酉阳县, 咫尺近前桃花源! 时过境迁山村野, 不见陶翁住仙苑。

  • 去往高地,去往远方!

    如果把人之一生比作一次或长或短的旅行,那么一个人早年所领受的给养,很可能就会划定他此后的旅行路线图。退一步...

  • 心往桃花源

    文|蓝熵 阅读《见识》 作者:吴军 第五章 关于旅行,有人喜欢丽江、有人喜欢大理、有人喜欢玉龙雪山、...

  • 去往

    一、散 婚礼上的嘈杂已经在体内消散 脑海里只留下一个小丑的面孔 挂着鲜艳的油彩卖力地挤眉弄眼 七彩的塑料花在耳边绽...

  • 去往

    今天是取录取通知书的日子,覃旭依然如故的躺在床上,到了差不多九点多的时候才慢悠悠的起床洗漱吃早饭。这个时候...

  • 去往

    在一切结束之前 我必然会带上你 带上一株蒲公英羸弱的希翼 去往一片土地的贫瘠上 在那里,你会漫生出四季原初的样子 ...

  • 去往

    你到了吗? 写成梦告诉我 你的天堂 是否也春光明媚遍野花香

  • 去往

    生命本无常依旧不愿相信真相翻阅所有的过往不曾有半点的忧伤乐观质朴与真诚终是你生命的本相 红枣馍的诱惑是我学习的榜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去往知识的 “桃花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fj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