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篇读书笔记分享完了,有位粉丝私信我,希望我能把蛤蟆先生心理疗愈的过程做个梳理,我也认为非常有必要,话不多说,我们开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主人公蛤蟆,蛤蟆的原型是儿童书《柳林风声》中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富三代,快乐又单纯,冒失又勇敢。曾经还因为自己的冒失坐过牢。
就是这样一个富有且快乐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抑郁了,当朋友们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深度抑郁了,甚至想过自sha。
朋友们推荐他进行心理疗愈。心理疗愈过程就此开始:蛤蟆想找到总感觉悲惨的原因,怎么能改善这一切。
加上第一次非正式咨询,他与心理医生苍鹭一共进行了11次谈话。
一.自己为自己负责
第一次的咨询,蛤蟆被告知:
如果要进行心理疗愈,必须是他自己愿意来咨询,而不是因为朋友们的要求才来的。
自己要为自己的一切负责。
二、了解自己
1.正视自己的感受,进而主动察觉自己的感受
第二次咨询,苍鹭问蛤蟆,有什么感受,这次,蛤蟆开始正视自己的感受,这是之前他一直刻意忽略的东西。
苍鹭不断向蛤蟆发问,让蛤蟆开始察觉自己的感受。
在这里,苍鹭用到了“情绪温度计”,让蛤蟆为自己的感受打分,打开蛤蟆的感受。
蛤蟆开始正视自己的感受,并且说出自己的感受。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感受呢?你认识它么?你重视过它么?
2、通过感受,找到问题的来源
通过追溯自己的感受,蛤蟆发现,一直有一个悲伤的,不被接纳的内在小孩,住在蛤蟆的身体里。也就是说,蛤蟆悲伤的时候,都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3、我们偷偷地把什么情绪藏起来了呢?
儿童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与父母更好地相处,我们会偷偷地藏起一些情绪,这便是一个“适应型儿童状态”
为了适应严苛的父母,蛤蟆偷偷地把自己的“愤怒”藏了起来,用顺从、取悦、道歉、依赖与父母相处,而这四个词,也是他成年后的与人相处的模式。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自己为了适应原生家庭,把什么藏起来了?
4、把我们藏起来的东西,拿到阳光下
一直藏在心底的东西,不会因为我们不提及就消失,它会在我们的心底持续产生作用,发酵,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心态。
蛤蟆偷偷地藏了很多年的愤怒,其实正是他抑郁的原因。他的愤怒,会变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产生了愤怒的情绪,他不会暴怒,但是他会撒泼,更多的是,他会怄气。就像面对獾的无理要求,蛤蟆虽然内心很愤怒,但表现却又出奇地平静,獾根本看不出蛤蟆的愤怒,但蛤蟆受的都是内伤,愤怒而又无力。
5、想想,是谁在一直审判自己?
我们藏起来的东西,是为了与父母很好地相处下去,但是,我们长大成人后,离开家很久了,为什么还是会把原来藏着的东西一直藏在心底,让那个内在小孩不停受伤,不停影响着我们呢?
是不是我们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反过头来审判我们自己呢?而这种审判,是世界上最严厉的审判。
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就是他站在父母的角度,拿父母的标准要求他自己。而蛤蟆的父母是挑剔型的父母,他便不停地用父母的判断标准,审判他自己,不断地自我批判。
三、允许过去,接受现状,找到自己的人生
1.允许、接受自己的状态
通过认识自己,我们知道,不是我们自己不好,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是环境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过去的事情都已经发生,
允许现在的自己是这样的状态,
接受现在的自己是这样的状态,
试试“允许”和“接受”这两个词吧,是很有魔力的两个词。
2.停止责备,为自己的一切负起责来
不管是儿童时期不好的体验让我们不快乐也好,还是父母状态的责备让我们不快乐也好,要想变得更好,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责备别人,只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
让自己进入成人自我状态,我们就会有力量思考,有力量改变。
遇到任何事情,我们的想法和应对方式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方说,排队有人插队,我们可以选择:
1)我时间充裕,我选择不和他计较;
2)我不允许这种插队的行为,我选择告知他,请他到我后面乖乖排队。
而不是“他的行为真让我生气”这种反应:
1)自己生闷气,心里耿耿于怀但不说;
2)很生气和插队的人恶语相见。
同样的,对于自己童年原生家庭的一切问题对自己的影响,我们要做到:
过去的事情都已经发生
接受发生的一切
接下来的日子,我选择为自己负责,不受以前的影响。
3.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到自己要过的人生
经过了认识自己,允许过去,接受现状,我们就能做到,不再被环境,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不会再为自己的自责内疚,攻击自己
不会再为一个人的责备,否定自己
不会再为一个人的期待,违背自己的内心
不受来自各个方向的风的影响,我们就可以自己为自己的人生掌舵了!
我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我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
最重要的是,
我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结语:
蛤蟆最终解决的,不仅仅是自己感觉悲惨的问题,他建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规划并着手了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