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章旨】: 春秋时期,正逢乱世,可谓是礼崩乐坏。乐是反映人心的,音乐的荒废,雅乐的缺失,反映了社会人心堕落,道德沦丧。孔子这段话是教导鲁国的乐师,如何用音乐来扶正人心。
【注释】:语(yù):告诉,作动词用。太(tài)师:太师,乐官名。翕(xī):意为合,聚,协调。从(zòng)、放纵,展开。纯:美好、和谐。皦(jiǎo):音节分明。绎.连续不断。以成:以之而成,即以从之纯如、皦如、绎如三者而成。
【语译】:孔子给鲁国乐官讲奏乐过程:“奏乐过程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
【释义】:
春秋时期,正逢乱世,可谓是礼崩乐坏。乐是反映人心的,音乐的荒废,雅乐的缺失,反映了社会人心堕落,道德沦丧。孔子这段话是教导鲁国的乐师,如何用音乐来扶正人心。
”乐,其可知也”,这句是总纲。后面的文章分两段,分别把“乐,其可知也”的要义分述出来。首先是“始作翕如也”,“始作”是讲开始作乐了,弹奏了。“翕”当合字讲,是和合的意思。第二段是“从之”,“从”就是放,一首乐曲有收有放。放开来的时候就是“纯如也”,“纯”当和字讲,“皦如也”,“皦”当明字讲,是光明、皎洁的意思。通常我们说皦月当空,皦就是光亮、光明。“绎如也”,“绎”是相续不绝的意思。“从之”,放开了的时候,也就是音乐渐渐进入高潮。最后音乐收尾的时候,“以成”,“成”就是乐曲到了收尾,最后结束。朱子引谢氏的话:“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日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日缴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
谢氏是指宋朝谢良佐,“五音六律”,这是音乐的基本组成,一首曲子必定要有五音六律。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现在我们的音乐用“1234567”七个音,这七个音实际上也跟五音相对应。音乐的音调、音律,合起来才能够组成一首乐曲,所以要有基本的五音六律,但是又要把它合成,所以“翕如也”。
“翕如”就是讲合成,把这些音调合在一起,又要让这乐曲听起来很美妙,这是需要有一定的节奏旋律,所谓清浊高下,有跌宕起伏。有时候听起来很清,有时候听起来重浊,有时候音高,有时候音低。就像一个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一样,它有一个曲折跌宕。也好像煮饭煮菜,五味要调和,不能只有一个味道,只一个味道怎么好吃?所以讲“五味相济而后和”,一个美味佳肴,它里面有五味,但是这五味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调和的。用这个来比喻乐曲的音律调和,叫“纯如也”。
五音能够合成,又能够调和,还不够。下面讲,“欲其无相夺伦”,互相要配合得很好,不可以听起来不协调。“伦”,是讲这些音律之间的关系非常协调,还有各种乐器,像钟、鼓、笙、瑟,种种的这些乐器,搭配得非常协调,这是“缴如”。搭配协调,音调与音调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这是讲五音,宫商角徵羽,不能够宫自宫、商自商,一个音不能是孤立的,应该怎么样?跟其他的音调串连在一起,就像用一根线把珠子贯穿起来成为一串珠子。这个串起来的意思,就是“绎如也”,所谓“余音袅袅,相续不绝”。一首曲子就这样非常和谐,音调乐器都非常协调,相续不绝,一直到最后,乐曲演奏完毕,给人以非常美好的享受。
孔子非常重视乐,他说要“以礼治身,以乐治心”,乐是调和我们的心地的。我们想想,我们心里的念头,每一个念头,不正像一个音符一样吗?一个念头弹出来,又一个念头弹出来,我们这些念头相续不绝,如何使这些念头调和,跟外在的人事物种种境界不相冲突、不相对立,而且让我们的念头纯净纯善,达到尽善尽美。所以,调心的道理,跟调乐曲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孔子以乐治心,让心地和谐美善,不是光为了听音乐的美妙,享受而已,真正是用它来治心。
雪公老人,李炳南老先生,他在《论语讲要》里解释说,“吴季札闻各国之乐,而知各国之兴亡”,吴国的季札大夫,他很懂得判断每个国家的音乐,它的美丑、善恶,听到这个国家的音乐,就知道这个国家将要兴,还是将要亡。为什么他有这个本事?藕益大师在《论语点睛》的批注中说:“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
音乐就是我们的心声,音乐是人创造的,人的创造灵感是心的一种体现。创造出来的这些乐曲,能够为社会大众所喜好,也正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心声。这个国家的兴亡,社会大众心里的善恶念头,可以从音乐中去感知。所以闻其乐而知其德,听到这个国家的人民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广义上来讲,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就知道这里的人民道德水平在哪里。如果这些人民都很喜欢雅乐,像孔子推崇的韶、武,这正是反映了盛德的音乐,那我们就能晓得,这个地方的人民道德水平高。乃至艺术,艺术里有歌舞、戏剧,种种的表演,它们反映的是什么主题,是什么样的内容,从这些艺术里我们就能判断这个国家将兴还是将亡。如果人心善,这个国家就将兴;如果国家将亡,人心一定是喜欢恶,那是什么?人民肯定喜欢那种乱糟糟的音乐,或者是靡靡之音,让人生起奢淫的心。如果艺术表演、戏剧歌舞都是乱人心思的,引人产生邪知邪见、产生邪思邪念的这些表演,也都是人心感应,所以这个国家一定会出现乱象。
藕益大师讲:“故翕如纯如等,须从明德处悟将来,非安排于音韵之末也。”“翕如、纯如”是讲音乐的音调如何协调,如何把这些音律很好地串连在一起,这是“从明德处悟将来”。艺术家追求明德、追求至善,从这里去思悟,从这里得到灵感,便能创造妙音雅乐。这些妙音雅乐,不是从技术上就能获得,安排这些音韵,那都是技术,重要的还是他的心地,那些对音韵安排的技术,只是枝末而已。所以艺术,它的根本还是道德。
孔子在《论语》里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后一条是艺术。艺术基于前面三条,道、德、仁,那是根本,艺术都变成枝末,枝末必定反映根本。要有好的枝末,必定要使根本美善,所以教育就很重要,教育是根本,因为教育能够帮助转化人心、提升道德。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音乐艺术。所以《礼记·学记》里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江谦先生对漓益大师的《补注》中说:“孔子论乐,即是论心。乐由心生,亦即正心之具也。孔子知正心,故知乐也。”这个补充非常好。他讲孔子谈论音乐,实际上谈论的是心,乐是心之声,所以孔子讲的“翕如也”、“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都是讲调心的。乐由心生,心是乐之根本,它能够帮助我们调心,所以是“正心之具”,具就是工具,可以用音乐来端正我们的自心。孔子为什么能够知乐?“乐其可知也”,因为他能知正心。奏乐的道理跟正心的道理没有两样。
下面是江谦先生给我们演绎出来,如何用调音乐的道理来调和我们的心。“始作翕如者,因该果海,故当慎之于初也。”“始作”是讲开始奏,“翕如也”,“翕”是合,两者相合,像一个音乐,前一个音后一个音,要把它们合成在一起。前后这个关系,实际上是讲因果的关系,所谓因该果海,每一个因,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大的果报。正如一首乐曲,所有的音符合成出这一首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是重要的,一个音符出了差错,就影响了整首乐曲,特别是开头。所以要慎于初、慎于始,这是讲我们自己的念头,要慎于始。当初一个念头不正,就会使到我们将来后果会不善,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譬如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圣贤的教育,当初的念头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学习?如果我们真正是想这一生成圣成贤,这个因就正,我们的果也就殊胜。只要我们这个因地不变,念念相续,“绎如也”,这个真心想做圣贤的念头相续,没有间断,那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圣贤。可是开初这一个念头,想到有名闻利养,看见弘扬圣贤教育的人很受人尊重,很多人供养,夹杂着一丝一毫这种私心在里面,贪着在里面,很可能这一生也就毁了。即使将来有一定的成就,但离圣贤已经很遥远了。圣贤之心只是济世利人之心,没有丝毫的对名闻利养的贪着,没有一丝毫想到自己。所以学习圣道,最初这一念先要摆正,我们讲立志,读书志在圣贤。这是讲“始作翕如也”。
“从之者,谓闻善言,见善行,沛然莫御,若决江河。”“从之”,是慢慢放开来,音乐已经弹起来了,逐渐走向高潮。这是讲我们用心,既然立
志做圣贤,对于所有的善言、善行,听到了、见到了,要立刻学习。“沛然莫御”,“沛”,是充沛的意思,这是讲大水很充盛,没有办法抵挡,像决堤的江河一样,势不可挡。这个势不可挡,是学习人家的善言善行,处处学习善法。而见到人家的恶,不放在心上,只学习人家的善。这是讲“从之”。
“纯如者,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也。”这种好学的精神保持下去,志向非常坚定,不受外面境界干扰,“用志不纷”,自己全神贯注于学习圣道。“纯”,是纯一的意思,“纯如”就是志向坚定,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这一生做圣贤。这种人的精神集中,他必定是思想敏捷,心里有主宰,心安、心定,他必定会有智慧。《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讲他的志向,志向做圣贤,就一个志向,没有其他的想法,他的心就定,就能安静。心安了,就“凝于神”,这就是“纯如也”。
然后他就能够有智慧,虑就是智慧,“缴如者,光明遍照,无所障碍”,“缴如”是讲他的智慧开了,“光明”就是表智慧,智慧光明遍照。也就是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一言一行,全都是智慧朗照,待人处事接物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没有障碍。
最后“绎如也”,“绎如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尽于未来也。一切事如是而成,乐亦如是而成也。”“绎如”,“绎”是串起来,念念相续,把这个圣贤之志串起来,中间没有断开。所以,他已不仅是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是做到念念新,念念观照。如果一起心动念,与自己圣贤之志不相应,他立刻放下。所以念念回归本性本善,没有间断,尽于未来都没有间断。未来是讲从现在开始,从当下这一念开始,尽于未来。
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奏起圣贤的乐章?什么时候开始奏?现在!现在就立定这个志向,我们做圣做贤的因就有了,这就是“始作翕如也”。然后念念保持这个志向,断恶修善,日新又新,始终不改变,我们就决定能够成圣成贤。这是用奏乐的道理来讲我们学圣学贤之事。实际上,一切事都是按着这个道理,只要我们用真诚的心,必定能够使所做的事成就、圆满。
江谦先生又说:“古者司乐之官,即司教之官,故称之曰太师。”这是讲古代主管音乐的官员,就是主管教育的官员,所以乐师也叫“太师”,师是老师,主管教育,他用音乐、用艺术来做教育。正如现在的宣传部部长这种职责,专门主管艺术。
“尚书舜典,命夔kuí典乐教胄zhòu子”,这是举出《尚书》“舜典”这一篇里讲,舜命夔,夔是舜时代的一位乐师、乐官,舜命他做典乐,典乐就是主管音乐事务的官员,命他来教胄子,胄子是古代帝王的长子,将来要继承王位,所以他必须接受最好的教育,他才能够将来教导国民,为国民做出最好的榜样。
“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都是“舜典”中的话。“直而温”,是正直而温和,这都是什么?通过音乐来调我们的心。“宽而栗”,是宽宏而庄严,栗是庄严的相貌。“刚而无虐”,“刚”是刚毅,“虐”是苛刻,虐待人。“简而无傲”,简易但是不傲慢,对人存心厚道,但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质朴,用真诚心与人交往。“诗言志”,用《诗经》里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歌永言”,永是长的意思,长言,歌是延长诗的语言,把诗里面的意思徐徐地咏唱出来,突出诗里面的意义,这都是艺术。“声依永”,声音的高低,又依据“永言”里面的内容,这是音调跟内容相配合,声就是讲五音,宫商角徵羽。“律和声”,音律,我们讲六律,跟声相配合。
“八音”,《三字经》里讲,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各种乐器奏出来的不同的声音。“克谐”就是非常和谐,“克”当能字讲,就是能达到和谐。“无相夺伦”,这些乐器不会互相抵触,听起来没有冲突、混乱,次序井然。“神人以和”,神和人都能够通过诗歌音乐来交流,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
所以音乐最后是让我们与自然、与道合一,也就是回归到我们本性本善。“此皆以乐正心之义也”,这就是用音乐正心的道理。“心正而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矣,故日神人以和。”大学之道里讲,要使天下太平,最初最根本在于正我们的心。心一正,身也修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世界也和谐了。不仅是与世界和谐,与宇宙一切众生合而为一了,所以讲“神人以和”。
音乐是真正达至和谐的很好的教学工具,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音乐。所以“孔子于乐屡言之矣”,孔子常常提到关于音乐的道理,他本身也是一位对音乐深有造诣之人。江谦先生给我们举出了九条关于音乐的语句。
第一条是,“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泰伯第八”。这是用诗来激发我们的志向,要学礼以立。乐实际上是诗的谱,诗是乐的词,礼又是诗的动作,所以乐、诗、礼三个密不可分。诗、乐,是依礼而成立。诗礼乐是圣人学习的基本修养,孔子弟子们共同学习的科目。“成于乐”,乐是让我们成就与天地融合为一体的这种性德。所以诗、礼、乐,最终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回归到自性中。回归自性了,就是成就圣人。
第二条是,“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出自“子罕第九”。孔子在鲁哀公十一年冬天,从卫国返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当时鲁国已经是礼崩乐坏,孔子这时候定正音乐,还有雅、颂这些诗章,使到这些乐诗都各得其所。孔子是给我们定诗、礼、乐,来扶正社会之风。
第三条是,“曰乐则韶舞”,出自“卫灵公第十五”。颜回请教孔子,怎样来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要用夏朝的历法,要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要用韶和武,韶是大舜时期作的,武是武王时期作的,这是各用其长;还要舍弃郑国的乐曲,要斥退小人,这些都危害社会、破坏道德,要把这些负面的影响去除掉,这就是治国之道,可见得音乐多么重要。现在的媒体里所播放的这些艺术,传播的内容,都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秩序。
第四条,“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出自“述而篇第七”。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韶乐,听得非常入迷,身心都定在里面,很长时间,三个月都尝不出肉味,完全被韶乐的美妙所摄受。所以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这是什么境界?禅定的境界,三昧的境界。三昧是正受的意思,正常的享受。可见我们凡人的享受不正常,什么享受?我们不外乎四种享受,身体有两种,苦、乐的享受;心中有两种,忧、喜的享受。这四种受都不是正受,都是苦,是烦恼。正常的享受是什么?身离开了苦乐,心离开了忧喜,这一种受就叫正受、舍受,舍掉了苦乐忧喜,心就清净了。如果长时间能够保持这种受,这叫三昧。孔子能在听音乐当中入三昧,他契入了圣人的境界,他在韶乐里面能体会得大舜的存心,跟圣人融合成一体了。所以,音乐是多好的一种教学工具!
第五条,“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出自本篇“八佾第三”。这是讲我们做人如果没有仁心,学音乐有什么用处?即使是把韶乐给我们去弹奏,也弹不那个味道,为什么?没有圣人的仁心。所以乐是心之声,必须要契入心的境界,才能真正把乐的味道弹出来。
第六条,“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出自“阳货第十七”。孔子说,音乐音乐,怎么只是钟鼓这些乐器才叫做音乐?换句话说,钟鼓乐器本身不代表音乐,它是弹奏音乐的工具。音乐是心之声,它的功用是能够移风易俗,怎么只是讲钟鼓这些技艺而已?这是告诉我们,评价艺术的好坏,不能只从技术水平上看,更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真正扶正社会风气的效果,这是好音乐。这是给我们现代艺术工作者很好的一个提醒,看艺术的好和坏,标准在哪里,标准还是德行。
第七条,“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出自“阳货第十七”。郑声是指郑国的这些音乐,这些音乐是什么?淫哀,淫是放荡,哀是我们现在讲的靡靡之音,让人萎靡不振。孔子当时批评这些音乐,“不得性情之正”,与雅乐相违背。雅乐正好相反,是让人生起好善好德的上进心。所以对靡靡之音,要把它排斥掉,不要受它干扰。在我们现在来讲,对于那些污染人心的艺术,那些作品,应该把它去除掉,不要让它污染社会人心。
第八条,“日: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乐之关系成败兴亡者如此”。郑卫之音,在《礼记》里也讲到,是“乱世之音”。“亡国”、“乱世”,都是一个意思。亡国之音是什么?“哀以思,其民困”,让人萎靡不振,让人没有自信心,颓废、堕落、淫荡。这些艺术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秩序、安定。第九条是《孟子》中讲的,“故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下,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治国者,其知此义乎”。这是江谦先生用儒家孔孟的这些话语,来给我们说明治国之道。子贡讲,见到一个国家的礼仪,就能够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局面是不是安定,是不是有序;听到这个国家的音乐,就知道这个国家人民的道德水平。孔子给我们讲出这些道理、标准,百世都可以去运用。所以“由百世之下”,就是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等是评价的意思,去评价百世的君王,都不能违反孔子的这些理念,也就是说,“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所以,一个国家希望和谐,必须将礼乐扶正,用这些来教化国民,真正达到社会和谐,并不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