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每次周一一离开家要到学校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哭,也就是在周一,后面几天就没事了。每次妈妈送我上学的时候我就感觉鼻子酸酸的,我很矛盾,别的同学都没事,我怎么就不能坚持呢?
华人世界NLP大师李中莹先生曾经总结:
人之所以产生困扰的原因概括为:我不愿意面对,我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放下。
高一刚开学,我想回家。从初中的到高中,很多孩子的独立成长才刚刚开始,初中大多数都是走读生,一放学回家就可以在家里吃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也没有晚自习,晚上写作业的时间也都在家里,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那一阶段是比较容易适应的。
但是到了高中很多孩子面临住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一次,这就让很多还未适应独立生活的孩子开始产生各种情绪。
有的孩子感觉无人可以聊天的孤单,有的孩子想念爸爸妈妈的嘘寒问暖,有的孩子想念待在家里的舒服感觉,有的孩子想念家里的美味饭菜,有的孩子则想念那种晚上回家自由自在的心情,于是刚进入高中,一些孩子就开始辗转难眠了。
小丽来到咨询室,低声对我说了她的困扰,那么可以发现在她的观念里有两个点在让她纠结。
1.为什么离开家我会哭?
2.为什么别人不和我一样?
在这疑问的背后,首先表达的意思是我离开家不应该哭,也就是不接受自己的这种情绪,不愿意面对自己这种哭泣的行为,而对于自己的这种观念也觉得是理所当然正确的,因而也不愿意放下。由此她的困扰便产生了。
第一,情绪仅仅是一个警报装备,接受正常的情绪表达是一项我们需要学习重要能力。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当我们一不小心摔倒了,我们哭泣,父母会在一旁教导我们:"你已经是大男孩了,不应该流泪,让别人看见多丢人啊"
当你心爱的小狗死掉了,你内心十分悲伤,周围的盆朋友会告诉你:"生物都有生死离别的时候,不要难过,开心一些。"
当你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你向她表白,被拒绝了,你感到很失落,哥们对你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不必为她难过。"
或许是因为我们不想被看起来懦弱,或许因为我们不想让周围人担心,或许我们害怕被他人嘲笑,或许我们担心依然被当作长不大的孩子来看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渐渐学会了隐藏或者否认自己的情绪。
殊不知,情绪仅仅是一个警报器,来告诉你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个事情对你自己而言是什么性质的,是开心还是难过?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渴望还是逃避?它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表征,不带有感情色彩。
面对情绪而不是掩藏情绪,是你与情绪和谐相处的第一步。
很多人在发生一件事的时候,你去询问他的感受,他会觉得很难以形容,这与我们中国人长久以来内敛中庸的性格特点有关,人们很少表达情绪情感,因而识别它就显得较为困难。
那么想要很好得处理情绪,首先就是要面对它,不要害怕,不要否认,静下心来去感受,去体会,去描述。
小丽在适应中发现了自己的矛盾心理和焦虑情绪,已经很好做到了第一步,但有些同学只是感觉不舒服就退学回家了,他不愿意去面对这份情绪,选择了逃避,这样并不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总要学会与自己的情绪交朋友。
认可并接纳情绪,是你与情绪和谐相处的第二步。
当我们识别出来后,就要去接纳它了,首先需要明确它的意义只在于提醒,而不在于批判,只是警报器,不是道德过滤器。
我们肯定情绪带给我们的意义,比如我离开妈妈我哭泣了,那是因为我和妈妈之间有了很好的情感链接,我喜欢妈妈,舍不得妈妈,这是好事情呀。
放下情绪包袱,寻找与情绪和解的方法,这是第三步。
我们探索情绪给与我们的引导方向。比如我有了这样的情绪我该如何能很好地与它和解呢?可以告诉自己:"我已经知道你舍不得妈妈,你爱妈妈,那么一周后你学好了回去见到妈妈可以向她炫耀你的成长,妈妈一定会很开心,我们会更加爱彼此。""我在学校交了好朋友,那么我就不会再那么依赖妈妈,我就不会有这样的情绪了" "我去了学校好好学习,老师们喜欢我了,我肯定也会慢慢喜欢这个学校,就不会那么想回家了"......
我们可以思考现实可行的方案去慢慢平复这种情绪。
第二,承认人与人之间就是不同的,你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人们因为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社会阅历以及能力品质等不同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大家庭。
虽然我们总希望能合群,能和其他人一样坚强独立,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因素,我们的适应能力就是会千差万别,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如同醋是酸的,盐是咸的,辣椒是辣的一样,虽然都是调味品,却有着各不相同的滋味。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需要要求自己和他人完全一致。
小丽之所以苦恼,除了想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别的同学都适应得很好,她却不能很快适应,那么她就会责备自己,否认自己,继而讨厌自己的这种情绪。
认知上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的与众不同,那么情绪上可以借助前面分享给大家的三个步骤进行和解。
无论发生什么,请记得面对你的小情绪,接纳和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寻找与它和解的方法。
当你想不明白时,请你打开思路,去迎接更多的看法,让那些拘束的思维放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