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哲学园》上ᅳ篇文章《作为科学哲学家的爱因斯坦》,作者是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历史与哲学研究计划主任霍华德。文章介绍了爱因斯坦的哲学素养对其物理学研究的影响和作用。
文章说:经由大学训练以及毕生的对话而培养的哲学思考习惯,对爱因斯坦研究物理的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哲人科学家》一书中写道:“认识论和科学之间的互反关系是显著的。它们互相依赖。脱离了科学的认识论成为一副空架子;没有了认识论的科学可以想见地只能是原始和混乱的……很早就开始并持久地关注哲学,严肃而且广泛,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是他那代人的典型。他16岁时就已经阅读了康德的三部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爱因斯坦在苏黎世的瑞士联邦工学院学习的时候再次阅读了康德,并于1897年夏季学期在那里参加了斯塔德勒(August Stadler)关于康德的讲座。斯塔德勒是马尔堡新康德学派运动的成员,这一运动致力于在康德的哲学框架里搞清当前科学中基础的、方法论方面的问题。也正是在大学中,连同叔本华的《附录与补遗》一起,爱因斯坦第一次读到了马赫的《力学》(1883)和《热学原理》(1896)。很有可能是同时,他第一次读到朗格的《唯物主义史》(1873)、杜林的《力学原理史评》(1887)以及罗森伯格的《牛顿及其物理原理》(1895)。所有这些书籍对于世纪末在学问上雄心勃勃的物理系学生来说,都非常知名……爱因斯坦毕业后继续保持着对哲学的兴趣。大约1902年开始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的时候,爱因斯坦和一些新朋友,索罗文(Maurice Solovine)和哈比希特(Conrad Habicht),组成了一个非正式、每周活动的讨论小组,并且夸张地命名为“奥林匹亚学园”,他们阅读和讨论阿累尼乌斯的《纯粹经验批判》、戴德金《数的意义》、休谟《人性论》、马赫《感觉的分析以及生理到心理的联系》、密尔《逻辑的体系》、皮尔森《科学规范》、庞加莱《科学与假设》等……在工学院和奥林匹亚学园时期播下的哲学种子很快就在爱因斯坦1905年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论文以及许多其它的科学工作中结出了果实。但它们也产生了额外的收获,那就是使爱因斯坦本人成为了一位重要的科学哲学家。
爱因斯坦的大智慧为什么可能?读了这篇文章,深有同感,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写的文章,现分享给大家。
爱因斯坦的大智慧为什么可能?
一提起爱因斯坦,通常人们第一反应都说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一个天才,一个为人类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伟人。前段时间看了电影《星际穿越》,重新唤起了对“时空之谜”的兴趣,最近为了这个“时空之谜”的问题,我读了前苏联的爱因斯坦研究专家库兹涅佐夫写的《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商务印书馆1988年2月第一版)一书,我认为爱因斯坦从更本质来说,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伟人。
何谓智慧?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1)
按照高中马哲课给出的定义,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部分,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观”的学问。
我对“三观”的理解是,世界观是对自然和社会的客体如何进行认识和实践的学问;人生观是对人这个主体的存在意义如何进行领悟和实践的学问;价值观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如何进行理解和实践的学问。
世界观更多的是关乎自然和社会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亦即何为真的问题;人生观更多的是关乎人的情感到底归向何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亦即何为美的问题;价值观更多的是关乎人的行为如何才是合乎理性的,亦即何为善的问题。
因此,通俗一点说,哲学是一门有关“真善美”的学问。既然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那么“爱智慧”就是热爱“真善美”,而所谓“充满大智慧”的人,就是对“真善美”的现象有着敏锐感觉、对“真善美”的本质有着进行探究的强烈冲动和欲望,并且对“真善美”的现象和本质都有着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活动的那么一种人。
而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大智慧”的伟人,他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爱因斯坦——生·死·不朽》P176,以下如没有特别说明,其摘录标注均出自本书)。爱因斯坦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以及通过实践而企求它们之间达至统一性的人生过程。“感觉到在直接知觉中呈现出是互不相关的诸现象的整个综合体的统一性是多么美妙啊”这句话中包含着概括爱因斯坦一生的一个纲领。(P35)
爱因斯坦的大智慧为什么可能?在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和情感生活中,音乐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他热爱音乐,他演奏小提琴的技巧不很精湛,然而却有干净、自信和内在表达力的特点。在小提琴的演奏中,特别吸引爱因斯坦的是严格表达作品的结构,这同他自己演奏小提琴的手法是一致的。
爱因斯坦喜欢巴赫的音乐,在巴赫的音乐中,吸引爱因斯坦的是它的哥特式的结构,扶摇直上的巴赫音乐使爱因斯坦不仅联想到耸入云霄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形状,而且还联想到数学结构的严密逻辑。
对贝多芬,爱因斯坦不喜欢他的交响乐,认为贝多芬的交响乐是他本人好动和好斗的个性的表现,其中个人的内容压倒了存在的客观和谐。爱因斯坦倒是对贝多芬的室内乐着迷,认为贝多芬的室内乐晶莹透彻。
爱因斯坦对亨德尔的音乐形式的完备很钦佩,但他在亨德尔的音乐中找不到对大自然的本质的深刻理解。舒曼对爱因斯坦来说是新奇的、精巧的和悦耳的,但爱因斯坦在舒曼的作品中感觉不到概括的思维的伟大,而这一点,舒伯特对爱因斯坦来说更亲近。
当爱因斯坦听瓦格纳的音乐时,他觉得他看到的是由作曲家天才调整好的宇宙,而不是超个人的宇宙,尽管作曲家以伟大的激情和虔诚表达宇宙的和谐,不过爱因斯坦的确在瓦格纳的作品中没有找到摆脱了“自我”的存在的客观真理。
爱因斯坦会对德彪西的音乐声入迷,但是吸引他的只是作品的结构,爱因斯坦太擅于“从结构上”去领会音乐了。爱因斯坦对音乐首先看重的是音乐给人质朴、纯洁、坦诚的感觉。也同在科学上一样,他觉得,纯洁和质朴是如实地反映存在的保证。(以上段落P598至P600)
而莫扎特始终是爱因斯坦迷恋的对象,是他的思想的主宰者.爱因斯坦对莫扎特的态度和音乐爱好基本上终生未变。有一位钢琴家到爱因斯坦家拜访他,为他演奏了一首莫扎特的奏鸣曲,爱因斯坦非常高兴。这位钢琴家回忆说:“在回家的路上,我思考着爱因斯坦的观念同莫扎特的音乐之间的联系。莫扎特的音乐不仅是美的,也不仅是轻快的,它具有某种超脱时间、地点、环境的惊人的独立性。这正是为爱因斯坦而创作的音乐。”
这位钢琴家非常接近于问题的本质。爱因斯坦的初始概念就是运动的基本定义对于参照系的选择的独立性。这一思想以极为复杂和模糊的形式同对客观的“个人之外的”世界的兴趣联系在一起,不仅同爱因斯坦科学探索的核心,而且同他创作的恒常的心理背景的兴趣联系在一起。与这种心理背景相联系的还有爱因斯坦所特有的对宇宙客观和谐的虔诚崇敬的态度。
在艺术中也是这样,吸引爱因斯坦的是“天籁”的反映:天籁不是自然界崇高精神的神秘主义幻想,而是世界和谐的合理理解。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这种理解感染着个人的情绪。这种个人的情绪具有个人的、内心的、激情的作用;它不仅同理解世界的逻辑相联系,而且也同这种理解的罗曼蒂克相联系。(以上段落P600、P601)
并非谁知道得多,谁就是天才,因为这是一种相对的评定。天才增添了许多前人未知的东西。这种增添正是同思想家的智力特点有关,不仅如此,还同思想家的情感世界有关。(P10)
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罗曼蒂克”的美的境界,其中也充满着大智慧的世界。
爱因斯坦的大智慧为什么可能?爱因斯坦还是一位和平主义者。09年辽宁历史试卷摘自布恩的《爱因斯坦大传》中的一段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在爱因斯坦眼里,无论是自然的世界还是人类世界,都应该是善的世界。
爱因斯坦的大智慧为什么可能?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无疑是在自然科学上所作出的贡献。英国诗人波普的诗说:“自然界及其规律被黑暗笼罩浑浑沌沌,上帝说,‘降生吧,牛顿!’于是一片光明”。而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和抛弃牛顿力学的初始思想之后,有人续写了两行诗:“……但不久,魔鬼说:“降生吧,爱因斯坦!”于是一切又重新笼罩着黑暗浑沌”。(P11)
当然,这种“黑暗浑沌”是暂时的,当人们理解并且通过现象观察或科学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并且将他的理论应用在现代科学技术上时,世界又一片光明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成为了现代物理科学的两大基础之一,另一基础是量子力学。
1905年是年纪才26岁的爱因斯坦的奇迹年。3月写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的观点》,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扩充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提出光量子假说。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在论文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地解释了光电现象,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由R.A.密立根予以实验证实。由于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爱因斯坦因而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4月、5月和12月他写了3篇关于液体中悬浮粒子运动(布朗运动)的理论,解决了
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6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理论。
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 《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揭示了质量(m)和能量(E)的相当性:E=mc^2,并由此解释了放射性元素(如镭)所以能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原因。
在1915年到1917年的 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时期。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论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科学的宇宙学。
虽然爱因斯坦只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以上每一种科学成果,都足以单独每一项拿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大智慧”的伟人:“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
爱因斯坦的大智慧为什么可能?爱因斯坦的大智慧是举世公认,无庸置疑的。那下一个问题是:爱因斯坦的大智慧为什么可能?也就是说,爱因斯坦成为一个大智慧的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从爱因斯坦探索时空和物质奥秘方面看):
(1)好奇心是科学之母
画家范曾说过:好奇心是科学之母,科学家无不对神奇的造化和杳不可知的宇宙怀着极端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具有很强好奇心,特别是对时空、物质的奥秘具有很强好奇心的人。
爱因斯坦回忆起自己在四、五岁看见罗盘时感到的惊奇,并且磁针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和持久的印象。这种一生都保持着初次观察世界的儿童的才能,是真正的学者和艺术家把它变成以新的方式解释或描绘世界的天才的创造力量。(P52)
当爱因斯坦十六岁时,就进行了“追光”的思想实验:如果我以光速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我就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象一个在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P108)
爱因斯坦说:“为什么恰好是我创立了相对论呢?当我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以为原因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完全不考虑什么空间和时间问题。照他看来,这个问题他在小时候就想清楚了。我呢,智力发育如此缓慢,以至于当我已经长大的时候,空间和时间还盘据在我的头脑中。自然,我就能够比儿童时期发育正常的人对问题钻得更深入一些。”(P121—P122)
(2)持之以恒的进行科学探索的意志力
一般而言,人都普遍具有好奇心,好奇心容易消失或转移,要想长时间对某些事物保持好奇心,就要将好奇心转化为兴趣,而要将兴趣继续保持下去,就需要坚毅、勇气、自控力等意志力的配合,最终发展成为行为上的自觉爱好。
爱因斯坦对时空、物质的奥秘的好奇心没有浪费,凭着他的坚毅、勇气、自控力,将这种对时空、物质的奥秘的好奇心,演变成了持之以恒的进行科学探索的意志力。
爱因斯坦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不依赖于我们人类而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知觉和我们的理智所能及的。”(P48)
世界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既不同我们的感觉,也不同我们的逻辑构造相符合。它作为独立的实在而同它们相对立。因此,认识世界是一个接近真理的过程。(P49)
爱因斯坦说:“象我这种类型的人,其发展的转折点在于,生活的主要兴趣逐渐地摆脱了短暂的仅仅作为个人的东西,而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力求从思想上去掌握事物的本质。”(P50)
使爱因斯坦感兴趣的是包括整个存在的规律的统一公式。他的物理学思想是:应当找出在研究把自然规律运用于任何描述系统时始终保持不变的量。(P49)
他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去探索真理,一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论的数学计算。他在1948年就意识到,“我完成不了这项工作;它将被遗忘,但是将来会被重新发现。”(百度百科)
(3)志同道合的朋友圈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爱因斯坦在苏黎世工业大学读书时,结交了几个好朋友,其中格罗斯曼后来和爱因斯坦一起进行了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推导工作。大学毕业头几年,爱因斯坦没有固定工作,经济收入不多,可爱因斯坦和新结识的两位朋友结成了自称的《奥林比亚科学院》。
通常他们都在工余和课后见面,散步或在谁的寓所聚会,座谈和一起大量阅读。他们研读过斯宾诺莎和休谟的一些哲学著作,马赫、阿芬那留斯、毕尔生的新著,安培的作品《科学的哲学经验》,黎曼的著名演讲《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彭加勒的《科学和假设》等……他们还一起读过狄更斯的《圣诞节的故事》,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世界文学的其他代表作品。(P39)
以上作品有许多都是他们已经熟悉的,但是他们被思想的交流迷住了。经常是某一页、某一句话引起了争论,争论持续到深夜并一连几天……在三年期间,团结友爱一直存在着。在谈及这三年的时候,“学院”成员之一索洛文曾引用过伊壁鸠鲁的名言:“欢乐的贫困是最美好的事”。(P39)
爱因斯坦晚年曾回忆这段时间。1953年他写信给索洛文:“致不朽的奥林比亚科学院,你在自己短暂的生涯中,曾以孩子般的喜悦,赞赏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我们创立了你,为的是要同你的那些傲慢的老大姐们开玩笑。多年细心的观察使我们确信,我们是多么正确。你的全部三个成员都表现得坚忍不拔。虽然他们都已经有点老态龙钟,但是你那纯朴天真的、朝气焕发的光芒的所有分子至今仍照耀着他行孤寂的人生道路,因为你并没有同他们一起衰老,而却象莴苣根那些盛发繁茂。我们永远忠诚和热爱你,直至学术生命的最后一刻。”(P39)
后来另外几个朋友又加入到“科学院”中,其中意大利工程师贝索在哲学、社会学、医学、技术、数学、物理学方面有着渊博的知识,使爱因斯坦能与自己的朋友一起探讨各种不同的思想。爱因斯坦后来曾说,在全欧洲他都找不到“新思想更好的共振器了”……贝索在听到爱因斯坦第一次口头解释相对论思想后,就懂得这涉及科学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于是就把爱因斯坦的注意力转向一系列新的方面。这些讨论持续不断,所以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篇著名论文中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最后,我要声明,在研究这里所讨论的问题时,我曾得到我的朋友和同事贝索的烈诚帮助,要感谢他一些有价值的建议。”(P40至P41)
和“科学院”成员的交往以及科学探讨,对爱因斯坦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
1912年10月爱因斯坦离开布拉格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当时在母校任数学教授的M.格罗斯曼的帮助下,他学习了黎曼几何和G.里奇与T.勒维-契维塔的绝对微分学(即张量分析)。经过一年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
(4)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海涅说过,站在巨人肩上的侏儒比巨人看得远,但在他心里缺少一颗跳动着伟大的心。
而爱因斯坦是一个站在巨人肩上而且跳动着一颗伟大的心的人,从而自己也成为一个巨人。
在哲学上,爱因斯坦受到休谟、康德、马赫等大哲学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当爱因斯坦晚年回忆休谟、康德等人的思想并明确地说明自己对这些思想的立场的时候,他完全不是修正过去。他只是指出,是什么在过去使他产生了不是短暂的而是始终保持着的印象,什么样的哲学影响不仅仅是他个人生活中的插曲,而且也是科学贡献的基础,即科学史上的插曲。(P50)
在自然科学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建立在牛顿理论的基础上。
耶鲁大学天文系本科课程主任CharlesBailyn在耶鲁大学公开课《天体物理学之探索和争议》中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延伸与推广,它能够替代牛顿运动定律并包含了牛顿运动定律。十年后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它则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广……重要的是,它没有“推翻”牛顿的理论,虽然相对论确实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但牛顿理论依然成立,只不过是牛顿理论并非一般性理论,它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适用,而相对论则是更为一般的理论,牛顿理论只是相对论在某特定条件下的子集而已……如何判断论文有没有价值?如果作者告诉你,所有已知的科学都是错误的,我这个是革命性的,那这篇论文没有什么价值……爱因斯坦没有说牛顿是错的,因为“牛顿是错的”不是事实,革命性的东西不是这样的。能涵盖旧理论的新理论才是革命性的……你的新理论必须涵盖旧理论中正确的部分,并且比它们走得更远(第9课和11课《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中国科学院李醒民教授在视频讲座《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概览》中总结了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有五要素:温和经验论、基础约定论、意义整体论、科学理性论、纲领实在论。这些科学哲学思想都是爱因斯坦在吸收了一些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的思想和理论的精华部分,加上自己的独特看法后形成的。
(5)建立在直觉经验和逻辑概念相联系基础上的创新思维
现在的人都喜欢谈论创新思维,可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什么?爱因斯坦将创新思维建立在直觉经验和逻辑概念相联系基础上,这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爱因斯坦在思维上重视直觉能力、想象力、数学应用到物理上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运用都建立在直觉经验和逻辑概念相联系基础上。以下是爱因斯坦有关这方面的一些论述和做法。
“我们关于实在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P55)
“我们碰到的各种概念,就象通常所有概念一样,都不是直接由经验得到的,或者换句话说,不是由经验逻辑地导出的,可是,终究同我们所感觉到的对象直接有关。”(P63)
“我们推崇古希腊是西方科学的摇篮。在那里,第一次创造了一个思想奇迹—逻辑体系,它的定理如此精确地一个推导出另一个,以致它所证明的每一个命题都是不容置疑的:我说的是欧几里得几何学。思维的这种可赞叹的胜利,使人类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如果欧几里得几何学未能激起你少年时代的创造热情,那么你生就不是一位理论家。”
“当然,经验始终是数学构造的物理效用的唯一判据。但是这种创造的原理却存在于数学之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象古代人所梦想的,纯粹思维能够把握实在,这种看法是正确的。”(P61)
一方面,爱因斯坦研究感觉;另一方面,也研究那些遵照逻辑学确定的严格规则可以纯逻辑地一个个推导出来的概念。但是,初始的概念可以是任意的。逻辑思维只保证一点: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根据公认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命题将是正确的。但是,就这些命题是否符合于客观实在来说,逻辑学不能论证这些命题的真理性。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命题同人通过感官获得的那些感觉之间的联系才是保证。感觉本身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科学运用着概念的逻辑推导。但是,这些概念只由于它们同感觉有联系,才有“意义”或内容。不能纯逻辑地得出关于自然界中种种实际联系的概念。(P51)
思维元素是作为物理实在的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符号而出现的,这些形象和符号似乎是意识任意地产生和结合的。它们和有关的逻辑概念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力求在最后得到逻辑上相联系的概念系列的愿望,就是用上述思维元素进行相当不确定的游戏的情绪基础。从心理学上看,这种组合游戏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方面。它的意义首先建筑在组合的形象和逻辑构造之间的某种联系的基础之上,而逻辑构造是借助词或符号表达的,并因此得到把它们传达给别人的可能性……对我来说,这些思维元素(开始时)是视觉型的,也有一些是肌肉型的。只有在第二阶段中,当上述组合游戏已经建立并且能够任意再现的时候,我才费神地去寻找词和其他符号。(P55)
爱因斯坦的天才就表现在善于把各种彼此相去遥远的概念联系起来、组合起来,有时是等同起来。在思想家头脑中,每一个概念(在更早阶段上是形象)的周围都存在着潜在联系的云或力场,它们抓住了其他的概念,有时改造这些概念,把这些概念和该概念联系在一起,引起新概念的产生和某些旧概念的湮灭。这种云的巨大力量,这种场的强度,这些力的作用半径——就是天才的标志。(P57)
(1)哲学英文词[philosophy]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