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识焦虑,从容应对

认识焦虑,从容应对

作者: 一然之耕耘此心 | 来源:发表于2022-07-19 09:20 被阅读0次

    心理学:精神分析视角下,焦虑的三个层级。你有哪一种焦虑呢?

      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会引起很多身心反应。

    焦虑有多种分类的方式,比如正常焦虑、异常焦虑;从轻重程度上分焦虑情绪、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等;今天从精神分析角度说一下。

    从精神分析视角,焦虑按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可以分三个层次:毁灭焦虑;分离焦虑;超我焦虑。

    01 毁灭焦虑:怕死或不存在

      第一层级是毁灭性焦虑,即我是否存在,是否活着的,生死攸关的焦虑。

    这是担心个体是否生存以及存在的焦虑,是比较深层的恐惧和焦虑。

    这类焦虑,大概每个人都有,但程度不同,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常体验到。

    很多人虽然会去医院看病,探望病人,也会参加葬礼,当时受到触动,但依然会觉得死亡离自己还比较远。但也有一些人,不敢看花圈,不敢参加葬礼,甚至不敢看一些与死亡有关的图片。

    而经历过地震、火灾、车祸等各种风险的人会对死亡威胁更敏感,对生死有更多的担心。

    今年的疫情涉及到几乎每一个人,引发了很多人的死亡焦虑,把曾经压抑的,视而不见的很多内在冲突都因这场突发的变故而凸显出来。

    其实,死亡焦虑每个人都有,只是压抑得太深。这种恐惧来源于早期发育不良。

    我理解这个部分可以分成两种:身体的死亡和自我的不存在。一个小婴儿,出生时最需要的就是全然的照顾和呵护。所以,在生命的最早期,生存下来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

    如果早期出生时,有过被抛弃的经历,有饥饿没人照顾,或是有在医院救治等经历,或许就会有较他人强烈的死亡焦虑,在后面的生活中被激活、唤醒而显现出来。有死亡焦虑的人,也就是怕死的人,往往会转换成一种置换的方式---怕得病,来更形象地让自己和死亡抗争,把自己的焦虑、焦点转移在不断地看医生、养病上。我有位姑姑,退休几年后老伴因为意外去世,她也每天惶惶,后来不断‘生病’,差不多整天要泡在医院里了。一方面与老伴去世,自己承受打击有关。一方面与退休后各种丧失感不断袭来有关,与一个人深层次的死亡恐惧有关,老伴去世的悲伤事件激活了她内在的深层焦虑。这种死亡恐惧如果太难受,也会把这种害怕转换成外面的世界不安全,会有很多危险来伤害、消灭自己的担心,转而害怕一些具体的东西。这里的自己不存在的焦虑,不完全身体上、肉体上的被消灭,而是一种失去自我感的,被融合的那种恐惧。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淹没的状态,孩子的自主感无法建立起来,是一种窒息的爱,也会让人心生恐惧。这是一种相当于自我不存在,而是一具躯壳,内在活的是别人的感受。去年,曾经发生过一起母亲打男孩耳光,男孩转身跳楼的事件。男孩的绝决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我的身体是你的,我还给你,把自由给我!“的绝望。强势的妈妈控制了孩子的想法,头脑,孩子如果一直活父母的期待和标准,没有自己,就是在一种被淹没的恐惧里。现在的青春期孩子有一些会用割腕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我们会觉得“那多疼啊!“孩子会觉得那一刻感受自己是活着的。

    还有人失恋时,会因为对方的离开而感觉自己死了,“没有你,我怎么活下去!”是关系的断裂导致自己的自我不存在。

    一个人只有肉体,而自我被淹没,就如同行尸走肉,也会有深深的迷茫和恐惧。

    这种毁灭性焦虑,会让人对环境有较多恐惧和过度担心,对人际关系缺乏信任,难以和别人建立深层的较亲密的关系。

    02 分离焦虑:没人要,没人爱

      第二层级是分离焦虑。是担心自己没有人要,没有人爱的恐惧。

    这种焦虑体现在失去爱的客体,如父母亲人或重要养育者的丧失;以及客体爱的失去,如不被爱,不被关注,处于被忽视等状态里。

    这个层面的焦虑也有两个部分:失去爱的客体、失去客体爱。前一个比后一个焦虑要严重一些。

    失去爱的客体的焦虑,也可以简单表达为“怕没人要“的恐惧。

    丧失也是人生的主题,从离开妈妈子宫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开始不断经历各种丧失。

    小的是失去会是玩具,小宠物,严重的可能是陪伴和照料我们的亲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失去就是父母。

    这就是爱的客体的丧失,即爱我的人都不存在了,爱就更不存在了。

    爱的客体丧失,重要他人的失去,这种巨大的丧失对谁来说,都会带来严重的焦虑和长久的哀伤。

    很多时候,是需要专业的陪伴和处理才能化解创伤。

    小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哭得撕心裂肺,更多的恐惧是担心失去妈妈,怕妈妈从此消失。

    因为孩子在三岁的心理年龄时,才具有“客体恒常性“的功能,即内心有稳固的妈妈的影像,不因妈妈的暂时不在而以为妈妈没了!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爱的客体的丧失,有时也来自于一个人被抛弃。

    比如,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出生的女婴被父母送人;有的孩子出生后被父母遗弃;也有的孩子因为某种原因被寄养在老人或亲友那里;

    比如,父母在孩子特别小,不听话时,采用“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的教训方式也会让一个人累积下被抛弃的恐惧。

        另外,就是丧失客体爱的痛苦,失去爱和关注的焦虑,简单说是“怕没人爱“。

    小婴儿最渴望的就是父母的爱和关注,尤其是生命早期母亲的全然的呵护。

    当一个生命开始慢慢长大,会走路,会说话,有情感交流时,更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

    这种爱和关注不再是简单的吃喝方面生理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交流与滋养。

    很多父母忙碌,或自己在情绪、纠纷里,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不能透过父母的敏感回应感受到自己在情感上被照料到,就会是缺乏或匮乏。

    这就会造成爱的纠缠,想要独立,但得到的爱还不够,还想要;但又得不到。表现为爱恨交加,既渴望期待,又失望愤怒。

    现在很多二胎家庭里有比较明显的手足竞争现象,就是这种失去客体的爱的焦虑的表达。

    老大出生时,是独生子的状态,全家围着转,是享受父母和家人百分百的爱。

    但老二出生了,全家人大部分精力都给了小的。老大明显感受到自己的爱被夺走了,受到的关注少了。

    所以常见的现象会是老大也不那么懂事,甚至会出现很多问题,让父母操心,反而更喜欢老二。

    我就问一位妈妈,“假如老大特别懂事,该学习学习,写作业也不让你操心,什么事都自己做了。你对他投入的精力会怎样?”

    妈妈想了一下,说,“哦,那可能更少了,觉得他做好是理所当然的。”

    我说,“所以,你能理解老大的调皮、搞事儿、让你操心的潜意识动机了吧?”

    在成人世界里,这种焦虑也很普遍。在各种关系中,一次次体验这种“怕没人爱“的焦虑、恐惧。而且不知如何要爱,怎样获得关注。

    比如,当夫妻一方不断抱怨对方不按时回家,不记得结婚纪念日,一年到头也不给自己买礼物时,是在抱怨那件事没做吗?

    其实是在表达一种渴望,我希望被你爱,被你关注。只不过,是在用失望、愤怒、生气的态度表达没有得到爱的渴望和需要。

    我有位来访者,在恋爱关系中,总是不断评估对方是否会爱自己。如果觉察到对方对自己不那么好,就想结束恋爱关系。

    但当恋人不断表达爱时,她又会不断地以“作“的方式来试探对方的承受力,证明对方是爱自己的。

    在职场里,当我们不被重视,被上级忽视,尤其是其他同事被委以重任时,内心也会产生一种焦虑,甚至对同事会有嫉妒感。

    分离是我们每个人的主题,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分离,与父母的分离都是个人成长中重要的议题。甚至父母离世,分离都没有完成。

    而只有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体,完成分离,才能实现个人成长的飞跃!这类焦虑在心理咨询中比比皆是,是很多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03 超我焦虑:我不够好

        第三层级,是超我焦虑。

        一类人的性格中比较追求完美,以生活和工作中过度苛求自己和他人造成人际问题。简单形容,就是“我不够好!”

    这是人格发展比较成熟水平时的一种焦虑,是在与人竞争、比赛中产生的,是在多元的关系中产生的焦虑。

    从心理学来看,在一个人心理年龄3-5岁,也就是俄狄浦斯期,是有这样的解释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竞争性,他们会和同性父母竞争得到异性父母。以男孩为例(女孩类似),男孩想和妈妈结婚,而去攻击爸爸;但爸爸和妈妈是一对,爸爸比他强大很多,他无法战胜爸爸,就会产生焦虑。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是男孩最后认同爸爸,以想要成为爸爸那样的男人来发展自己。

    但如果妈妈不认同爸爸,经常抵毁、攻击和贬低爸爸,男孩和妈妈的关系很近,似乎战胜了爸爸,赢得了妈妈。

    这种情况就更复杂一些,会是形成一种越成功越希望受到惩罚的现象。

    而最后形成的是害怕成功,不敢成功,甚至会在临门一脚掉链子或临阵逃脱,在个人发展上受到很大的局限。

    这个焦虑还表现在,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总会认为我不够好。怕做事丢人现眼或遭人议论,不敢表达自己或做出决定。

    超我焦虑在心理咨询中也非常地常见和普遍,它导致内心很多纠结,虽然外在可能赢得了较好的人际关系,但内在的冲突、内耗以及潜意识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感。

      要点总结:

    1. 焦虑的分类方式很多,以上只是从精神动力学角度,人的心理发育过程来梳理的。

    2.越是生命早期的焦虑对人的影响越深,越在潜意识层面对人构成影响,也越难去修复和调整。

    3.三个层级的焦虑分别是:毁灭焦虑、分离焦虑、超我焦虑,即怕死、不存在;没人爱我了;我不够好。

    作为咨询师,当我看到来访者能够享受管理自己情绪的自由时,仿佛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自然绽放,不再受限于过去的一些经历和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识焦虑,从容应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uj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