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矛盾,需求的满足与限制,规则的固守和弹性,很多时候我们问自己“怎么做是合适的?”“这样做对吗?”幸运的事,无论是做对做错,我们在不断尝试、选择、思考、修正,让我们虽跌跌撞撞却始终在前行。
那是发生在一个周末的事情。
周日爸爸忘了小妮下午有网络直播课程,兴冲冲的说前几天说过的做手工牛轧糖,有朋友要在今天做了,就在家附近。爸爸是个热爱交友、美食、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对于这样的和美食相关的动手活动,自然很是热衷,并已与朋友约定去看看。
而小妮像爸爸,也非常热爱美食和手工类活动,这样的活动对十岁还不到的小妮而言无疑是个极大的诱惑,前几天一直听到爸爸提起,就已经充满向往,何况听到还有小朋友参加。问题是,这下上课与活动立马就进入了冲突状态。
小妮耷拉着头,一脸不高兴,当看到爸爸吃好饭收拾东西准备出发的时候,差不多快哭了。跑来跟我说自己不能去活动很难过。看得出小妮真的很想去,但同时对不上课去活动又觉得没有理由,一脸难过又纠结的表情。
当下的自己也是矛盾的,一方面觉得小妮应该上课,一方面又觉得这样的活动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内心虽更倾向于让她去参加活动,但又觉得虽然课程可回放,但因为要玩耍而放弃学习也不是个事。
选择困难往往不是不知道该舍弃的是什么,而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因此需要问自己问题,来帮助自己看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我为什么希望她去参加活动?
我为什么又不想让她放弃直播课?我担心的是什么?
这两个方面背后是否存在共同的目标或需求?
是否有第三种方案最大程度满足这两者背后的需求?
如果不单纯从做一个决定看,而是把它当成一次给予小妮成长的机会,那我会希望通过这次选择让她学会什么?
经过一番自问自答,我明白,无论是去参加活动还是留下来学习都是为了让她获得心灵和能力上的增长,我担心的是这一次的破例是否会带来以后经常性的破例,而失去直播课的意义和效果。既然背后都有共同的目标,只需要为这个担心找到解决方案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想明白这件事的主体应该是小妮,因为未来的路上类似的选择矛盾会很多,最终为选择负责的人不应该是我,而是小妮自己,具备判断和选择能力,并能为选择承担责任是未来小妮必需的。
于是,我向小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妮妮,妈妈知道你很想去,但又觉得应该上课。这样,你已经长大了,这件事上妈妈觉得你有能力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起选择的结果。你可以想一想,作出一个决定,或者想一想有没有第三种方案。只要你愿意承担对应的结果,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妈妈都尊重你。”
小妮久久没有作选择,对她来说也是两难的,玩耍、活动的诱惑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绝对大于学习,但他们又极其在乎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看法。所以不去参加,实在不愿意。去参加,却又担心我们会认为她是个贪玩不要学习的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
所以,当爸爸决定出门,而我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说明不会因为她作出怎样的选择就对她有什么负面的看法,她只需要对自己负责、承担结果时,小妮看着我,作出了决定:
“妈妈,这次我还是想去,网络课我会回家马上补听,晚上我不玩,把课后作业像以前样在今天做掉。”
“好,妈妈相信你已经做好了计划,同时妈妈还想问一下你,因为以后还会有像今天这种玩耍、活动和学习冲突的情况,玩耍活动一定比学习好玩,你会怎么选择?“
“妈妈,我就这次。不会每次都这样的。”
“好,那快去吧。”
小妮立马连饭也不吃,飞奔着追上已经下楼的爸爸,害得我电话小妮爸爸给她买点吃的,并和爸爸达成一致,不提学习的事,让她开开心心地玩。
事情的后续是这样的……
小妮和大小朋友一起做了很多牛轧糖,一边做一边吃,玩得很开心。小妮没有玩一个下午,三点左右就主动叫爸爸送她回家了,回家后兴奋地跟我说完做糖的趣事,就马上回看两个小时课程,做作业。当天时间不够,就在第二天补完,补作业是一个累人的过程,小妮屡屡也有厌烦之心。这个时候,给小妮最好的是拥抱、共情和鼓励而不是“谁让你选择去玩的呀,以后不要这样了。”此类的责备或者说教。
后来一天,我们聊起这件事,小妮晃了晃脑袋,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下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应该有个标准……还是应该先做应该做的事,我玩的时候很开心,但把拉下的事补起来也是蛮痛苦的。有些活动,我想以后还是有机会的。”
看着她小小脑袋,若有所思的样子,突然觉得那次矛盾纠结的小小经历是多么有意思。
我想,小妮以后依然会面临这样的矛盾,也可能依然会有优先选择喜欢做而不是应该做的时候,会有选对的时候,也会有选错后悔的时候。但我相信,一次次的自主选择终将让其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该要什么,并勇敢地承担起责任。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她守住底线,和她探讨多种可能方案,并在原则范围内给予她最大的选择空间。
行使选择的权利是长大的标志,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那就选择信任他,微笑着给予他自主选择的机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