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讲“中医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事物的两个层面属性的概括划分。

阴阳概念形成于人们观察自然界万物的生息变化和天地自然变化,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从自然界观察到的具有向上的、温暖的、亢奋的属性的规律归类为“火”这个符号,将下降的、抑制的、黑暗的属性的规律归类为“水”这个符号。
《黄帝内经》讲:“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是阴阳最单纯、最生活化的显象。
在人身体上看,头就是阳、脚是阴 ;背部是阳 、腹部是阴;上肢是阳, 下肢是阴;体表是属于阳 、内脏是阴;六腑是阳,五脏是阴。
六腑有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六腑以通为用”,“泻而不藏”,它们不“藏”人体的精华,而是往外疏通,那么这种功能就是阳。
五脏,古人的写法叫做“五藏”,这个字也读cang,专门收藏人体的精、气、神的五脏,五脏叫做“藏而不泻”,专门藏人体的精华,这种功能就是阴。

身体阴阳不平衡,就会出现各种毛病
阳如果超出正常的水平就是阳盛,是上火。
阴如果超出正常,就是阴盛。
另外,如果阳衰,阴就盛,畏寒;如果阴衰,阳就盛。但这两种不是实证,而是虚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