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通,一身送

作者: 越来越好伍新国 | 来源:发表于2021-06-21 23:33 被阅读0次

    中医常说一句话: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上焦火,下焦寒”。现代人“上火下寒”的比比皆是:

    上火表现出来的就是:面部爆痘、脸色发红、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扁桃体发炎、头热头胀、烦躁易怒等。

    下寒表现出来的就是:小腹冷痛、腹胀腹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下肢冰凉、大便稀烂不成形等。

    若观察舌象,这类人大多舌尖发红,舌根发白——这是“上火下寒”的典型表征!

    三焦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

    经络主要在四肢上走,而三焦在躯干上走,上面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经络。所以,打通三焦经是非常重要的。

    在人体圆运动中,需要火从上往下降,以温煦肾水,同时,需要水从下往上升,以滋养心火。火本来是往上升的,水本来是往下沉的,因此要想火降水升,就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

    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弱,则中气不足,气路不通,火就降不下来,就会“上火”,同时肾水得不到火的温煦,就升不上去,就会“下寒”。也就是说,脾胃强则中气足、中焦通,上下焦贯通,气血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上火下寒,重在调脾胃

    所以,当一个人有了“上火下寒”的症状,或因中焦不痛导致上下焦出现问题时,中医多半会建议他从中焦调理,重在调脾胃。目的有二:

    一是让脾胃升降正常(调理“气机不通”的问题);

    二是将中焦湿气祛除(调理“中焦湿阻”的问题)。

    艾灸调脾胃

    调理脾胃可以用艾灸,一方面它可以调脾胃以畅中气;另一方面它可以补阳气以除湿邪。这样一来,上中下焦一气贯通,身体的“交通堵塞”解 决了,水火既济,也就不会“上火下寒”了。

    一般而言,可以艾灸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穴,若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若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和解溪。

    灸后注意引火归元

    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后极易上火,所以艾灸的时候要注意“引火归元”。

    有一种多数人都习惯用的方法,就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其中,涌泉应当放在最 后灸,这样才算彻底完成“引火归元”的过程。

    泡脚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热水泡脚,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边泡脚边搓后腰,效果更佳。

    推腹

    平时出现“上火下寒”的症状时,除了艾灸,还可以推腹,尤其是腹部的阻滞点要多推,这也是为了疏通中焦。有些人一推就会打嗝放屁,其实就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说明中焦气机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焦通,一身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au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