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第一段第一句便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大意是每个人的天命就是人生的本质和皈依的方向,顺应自己的天性就是道,在自己的道中不断探索就是所谓的教育。
对每个人来说,探索自己的“天命”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大的命题。有的人幸运,很早就找到了,有些人一辈子求索未必能找到。
那么,如何找到“天命”?儒家的答案是“性”,性就是心生,心之所向,它指向了你的天赋和志趣。大部分的人之所以找不到,是因为不相信。杨绛先生在选择自己大学的专业的时候,请教父亲该选什么专业,父亲说你喜欢什么便选什么,杨绛很怀疑,难道我喜欢文学就要以文学为专业吗?这是不是太任性了?你看,大部分人都会对“心里喜欢”的保一种怀疑的态度,而更愿意相信志向一定要有用。还好,杨绛最终还是选了文学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们才有机会读到她的《洗澡》和她翻译的《堂·吉诃德》。
大部分人是在用别人(或者家长)的标准在选择——上什么样的学校,选什么样的专业,毕业之后去什么样的公司,通通按照别人的标准,一步一步按部就班,非常努力,看上去也很成功,但是一辈子不快乐。因为离自己的心,离自己的天命越来越远。这样的生命是缺乏源头的,容易枯萎。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的抑郁症患病率如此之高,他们无法和自己生命最有活力的部分,和自己的心联结。整天面对的都是别人的标准,别人的要求,这样的生命有什么快乐可言!??
对于找到的人,人生的选择就变得非常简单和有效,凡是符合自己“天命”的,便放手去做,凡是不属于自己“天命”的就放弃不做。也许很难,但是人生变得丰富和激荡,充满动力和激情,因为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于还在找的人,我的建议是:可以勇敢一点,甚至勇敢到相信你自己的直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