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了解到束姓渊源,是我2018年四月发在简书上的一篇讲述束家墩的文章,文后有文友“苏草青青”的留言。说他也姓束,枞阳县麒麟镇的,疏束本是同宗,枞阳当地有大量的束姓和疏姓,2013年枞阳疏束氏宗祠新建落成。
01
出于对家族渊源的好奇,我在QQ上搜索到了一个符合条件的QQ群。群主束礼兵是庐江人,也是疏束氏后裔,短短交流过后,他发给我一个记载世代辈分的Excel 表格给我看。里面有良二公派行和良四公派行,良二公的派行跟我听父辈们说过的辈分是一致的。
束礼兵拉我进了他建的一个束姓微信群,里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束姓同宗。我在群里边慢慢知道了一些束姓家族渊源,很有幸在这里认识了疏获老前辈。是束礼兵把我写束家墩的那篇文章推荐给了获老,从而结识的他老人家。
疏获先生在南阳疏束氏石溪一支,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他是枞阳唯一一本《枞阳县志》的主编,被誉为方志专家。曾主编过《浮山志》、《浮山中学志》等地方志,又著《史志文集》一书。主修《南阳疏束氏六修宗谱》,2005年元月发行第一部,后来又先后增补修订过两次。主编出版《疏广文化研究》共六辑,每年一册。
得知我有点关注家族渊源,疏获先生说等第六期刊物出来,一并寄赠给我。
2018年8月10日,我收到获老寄给我的六本《疏广文化研究》,第六期刊有我写的一篇《我爱我家》,收到后甚感欣喜。
02
我和苏(疏)长兵在网络上联系后,互加了微信,他跟我说了他所知道的一些束姓渊源,后来又邀我加入了一个束姓宗亲微信群。
苏长兵(安徽华夏旅游学校副校长)从合肥寄给我一本疏束氏祠堂文化期刊《知足堂》第四楫,这是一本国内并不多见的祠堂内部刊物。
我在这个宗亲群里认识了《知足堂》主编,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疏延祥先生。疏先生又给我寄来一本《知足堂》第三辑,告知第一辑和第二辑已经没有存本了。
期间我还在网上认识了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积极技术研究院主任束和平先生,我们有过一段交流。束和平先生是合肥人,古文功底深厚,热爱宗祠文化,第四辑《知足堂》副主编。他邀我加入了《知足堂动态》微信群,这里大部人都是《知足堂》的编委之类,还有全国知名连锁快餐“老乡鸡”的董事长束从轩先生,有丹阳三城束的一些前辈等。
03
我从得来不易的这几本书里得知,西汉宣帝太子太傅疏广被公认为束姓始祖。其侄疏受为太子少傅,时人并称“二疏”,深得皇帝器重。二疏知足、知止、功成身退和散金乡里更是后世文人反复吟咏的对象。今山东枣庄峄城区峨山镇萝藤村有二疏城遗址。
疏广的曾孙疏孟达为躲避后来的王莽之乱,避难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束馆镇),疏踈同为异体字,遂去足为束,束姓由此得来。
桐城(旧时分桐东和桐西)疏束氏始祖文二公,元末明初自婺源背母携妹,来到这柳峰之阳白杨里(旧时桐东)落脚,文二公墓在今枞阳县项铺镇边山村束家嘴,现在的疏束氏祠堂附近。
文二公生子一,曰兴祖公。兴祖公生子四,曰良一、良二、良三、良四。
良一、良三、良四,三公居枞阳,现枞阳及桐北部分地区的疏束氏皆为良四公后人。
独良二公迁徙到桐西(今桐城市)寺庄沟保鹿儿城,大约现在的蒋山周边。
据南阳疏束氏五修谱记载:良二公,生于至正丙午年十月初二日寅时,卒于永乐甲辰年七月初八日戍时,葬寺沟庄保唐宅旁,左首乌桕树葵向有碑。
良二公后人尊良二公为迁桐西始祖,蒋山(古六儿城)附近原有享堂一座,后在运动中被毁。享堂:祖堂也。安置祖之像牌以祭享之,故云享堂。即旧时供奉祖宗牌位或神佛偶像的地方。
04
我在微信群认识了来自岳西的束中坪,他说岳西束姓都住在一个村子,大约一百多人,祖先是乾隆年间来自桐城金神墩,属于桐西支束姓。
宗钲公为迁岳西第一人,字苍成,生于康熙丁丑年十二月初七日亥时,卒于乾隆丙申年十月初九日亥时,葬潜邑北乡上清赵家湾。
我一直在思索这个乾隆年间的金神墩,到底应该是现在的哪个位置。现在的金神街下街头是有个村庄有不少束姓,但他们的祖辈来此地的年限跟乾隆年间似乎又是扯不上关系的。所以此金神街应该非彼金神墩。
网络资料显示: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桐城设5乡、29镇、168保(1000户为一保)。有县市乡、清净乡、大宥乡、日就乡和桐积乡。
日就乡(即西乡):辖7镇40保,练潭、青草塥、新安渡(离城六十里,原新安乡、老梅乡一带)、挂车河、陶冲驿、天林庄、金神墩(离城四十里)7镇。
至于哪些保是归属于金神墩,却没有见到文字提及。
05
日就乡40保:太平桥(离城三十里)、撩风铺(离城三十里,原龙塘乡一带)、张子滩(离城六十里)、杉枫(离城三十五里)、蒋铁冲(离城四十里)、三安铺(离城五十里)、野狐铺(离城七十里)、觉林寺(离城四十里)、双港铺(离城六十里,原双铺乡一带)、花园畈(离城四十里,原铁铺乡一带)、蒿墩嘴(离城四十五里)、枝子河(离城十五里)、老林铺(离城三十里)、云天畈(离城七十里,原徐河乡、杨树乡一带)、桦林岗(离城五十里,原香铺乡一带)、新庄铺(离城四十里)、牛栏铺(离城四十里,原童铺乡、陶冲乡一带)、半木山(离城七十里)、九重岗(离城六十里,原姚塝乡一带)、竹城嘴(离城四十五里)、山西铺(离城八十里)、北城墩(离城五十里)、倒流河(离城六十里,原白果乡一带)、资福寺(离城三十里)、挂车河(离城二十五里,原范岗镇、挂镇乡一带)、牛铺潭(离城三十五里)、天林庄(离城二十五里,原天林乡一带)、黄盆嘴(离城四十里,原杨公乡一带)、松山(离城六十里)、陡岗畈(离城四十里,原老梅乡一带)、陶冲驿(离城四十五里,原陶冲乡一带)、槎坡塥(离城六十里)、棠梨铺(离城四十里)、西莲、练潭(练离城七十里,原练潭乡一带)、金石、黄马河(原白果乡一带)、张天畈(离城六十里)、瓦庄畈(离城四十里)、小河沿(离城四十五里,原青草镇、沙铺乡、三河乡一带)。
桐积乡(即北乡):辖5镇41保,在现在的枞阳、桐城境内。5镇:孔城、钱家桥、大关、三十里铺、吕亭。
41保:龙旺山(原龙头乡、中义乡一带)、官庄山(离城五里,今文昌官桥一带)、鲁谼山(离城二十里,原吕亭乡和鲁谼乡一带)、南门畈(离城五里,原白马乡一带)、寺庄沟(离城二十里,蔡店、天林间)、演武厅(离城三里,原南演乡一带)、石河沿(今文昌石河村)、古塘(离城五里,今文昌毛河一带)、孔城(离城三十里,原桐梓乡、红庙乡、石南乡一带)、石井铺(离城二十里,今范岗石井村一带)、南掘岗(原南口乡一带)、十五里坊(离城十五里,原南口乡、高桥乡、双河口乡一带)、双河畈(离城三十五里,原桐梓乡一带)、大关(原大关乡一带)、石冲铺(原新店乡一带)、夜插畈(离城二十里,原白马乡一带)、白兔河(离城三十里,原肖店乡、双店乡一带)、火炉岗(火炉冈离城十里,原蔡店乡一带)、冷水涧(冷水涧离城十里,原白马乡涧桥村一带)、麻笃山(离城四十里,原大关麻山、笃山一带)、朱家桥( 离城三十里,原朱桥乡、塘桥乡一带)、甑苤山(原王集乡和甑山乡一带)、三枫泊(孔城范圩铁山一带)、桦阳岗(枞阳牛集、杨树湾一带)、南弯(原红庙乡、南口乡、石南乡、吕亭乡一带)、黄公桥(离城四十里)、走马镇(离城二十里,原龙眠乡一带)、龙河(离城十五里,原龙河乡一带)、青竹涧(枞阳钱桥东一带)、石牛头(离城四十里,原石南乡一带)、吉冲岭(离城四十里,原大关乡一带)、下坦冲(离城二十五里)、投子岗(离城五里,投子山一带)、土铜山(离城四十里,原石南乡一带)、官山(枞阳钱桥官青一带)、郭家墩(离城二十五里,原金神乡、包圩乡一带)、蔡家店(离城十五里)、钱家桥(枞阳钱桥一带)、宋先嘴(枞阳杨湾下)、阳和岗(原晴岚乡一带)、挂车山(离城二十五里,原唐湾乡、大塘乡、汪河乡、黄铺乡一带)。
至清末,上述区划并未有大的改变,只是合并减少了几个保。
西乡各镇:练潭。(有驿。北通县城,南通安庆府,西通青草塥,东通枞阳,四连之衢。)、青草塥(距练潭五十里。桐城、怀宁、潜山三县交界之处。有监生严慕林、萧锺灵呈请,禁止宰杀耕牛碑。)、新安渡(距练潭十里)、挂车河(小镇。城西二十五里。)、陶冲(有驿。城西四十里,与挂车河皆七省通衢。)天宁庄(小镇。城南二十五里。由县往府之路。)、金神墩(小镇。城南三十五里。由县往枞阳之路。水涨时,至此乘舟。)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金神墩所辖的面积很小,日就乡的资福寺、黄盆嘴等保有可能是属于金神墩,而周边的肖店、双店、朱桥、塘桥、金神、包圩等保却属于桐积乡(即北乡)。
岳西的束姓先祖来自金神墩,这个束姓聚住地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却是个疑问。
06
通过阅读六本《疏广文化研究》和两本《知足堂》,结合桐西束姓的现状,融汇刊物内文章中有用的词句。2018年10月,我写出了一篇桐西支束姓寻宗,发表在我们当地颇具影响的微刊《六尺巷文化》上,以期认识更多的束姓宗亲。
去年岁末,疏延祥主编从我的日常记事中知悉我平常爱写一些乡土文字,要我发几篇文章给他,供《知足堂》第五楫刊物选用。
今年三月份刊物出版了,上面刊载了我的五篇小文。疏延祥主编在刊首前言特意提到了我这个新人,很是感动。
去年春节前,我特意去了一趟枞阳,由获老陪同,参拜了陈设在临时广公堂的始祖广公(疏广)铜像,中午同获老、胜祥、仁义诸长辈同席。返程时取回了我找获老帮我复印的《南阳疏束氏宗谱》五修谱桐西部分计五册,获老赠送我一本《南阳疏束氏宗谱》六修●第二部,在此谢过。
07
《南阳疏束氏宗谱》五修谱,是光绪八年桐东与桐西束姓先人唯一合修的一套宗谱。
翻遍五修谱,金石保束家嘴这个地名出现过多次,金石保的位置疑在原白果乡一带。双港铺(原双铺乡)是一个保,练潭是一个保,那么这个金石保大约就在白果和练潭之间,大横山附近?可是从未听说那里有过束姓,那么老谱上记载的金石保束家嘴,这个地名又是在哪里呢?
五修谱还出现过一些比如朱家桥保、孙家桥、洪公桥等一些地名,这些地名都在今天的塘桥到双店嬉子湖这条线上,仔细寻访应该会有一些祖先的踪迹可寻。
好多的古地名在1985年的《桐城县志》上根本无从查找。除非道光年间的《桐城续修县志》或更早的县志记略有可能会查到一些线索,可惜手头上没有这些老的重印版本。
08
桐西支曾在明国年间的1924年,单独六修宗谱《南阳疏束氏支谱》,共十一册,乐善堂木刻版。纂修者姓名不详。桐西支既然能单独六修宗谱,说明修谱之时,良二公的后代在当时还是有能人的,只可惜没有完整的宗谱资料可查。
我曾托人去上海市图书馆谱牒馆查询,因为获老曾告知他在那里见过《南阳疏束氏支谱》,共十一册。但图书馆的管理员却告知没有查到此套宗谱,也有可能是因为很久无人问津被尘封了,一时查不出来。获老主修的《南阳疏束氏六修宗谱》,这套谱书他曾亲自送给上海市图书馆谱牒馆留存,上谱的都是文二公之孙良四公的后人。
良二公后代,岳西束忠良老人在文*革年间保留了一套桐西六修宗谱,即《南阳疏束氏支谱》。用塑料袋包裹埋于水田中,后挖取多毁,幸存一册,且残破不全。从婺源老谱转载的12幅先祖画像及南阳郡疏束氏历代渊源世系图尚存,后刊印于枞阳《南阳疏束氏六修宗谱》卷首。
此版本残缺宗谱我没见过,也没见过任何复印件,就不作讨论了。
09
我在今年正月曾与范岗束长和、岳西束中坪等宗亲在范岗晤面,也曾冒雨出去寻找良二公及其后代可能存在的墓址,因具体线索欠缺,无果而返。
又快到一年的年终了,殷殷期盼桐西始祖良二公在天有灵,或有奇迹出现,我们能看到民国六修宗谱的真容重现天日。五修谱修成距今已过去一百三十多年,仅凭五修谱的资料是无法顺利衔接世系的。
桐西支束姓寻根,迄今为止,暂时没有更多的线索可寻。写下此文,只为抛砖引玉。期待看到本文的桐西支束姓宗亲,踊跃建言献策。韶华易逝,到了伤悲的年龄,再想去做这件事情,恐怕只会剩下伤悲了。
呼吁良二公后人中的贤能德才之人,别再持怀疑态度,犹豫观望了。也许你们的振臂一呼,就有可能会促成一桩功在当下的好事,能给束姓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