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联系的初中同学在同学群里发语音,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突然觉得怎么有点怪,也许是因为初中同学群大家都在说河南话吧!我也奇怪这位同学怎么就不会说河南话了?她不就在郑州么?
想起来年少时父亲讲的故事,说是本地的一个年轻人出去打工,回乡后不说家乡话。早上起来和父亲一起去干活,路上遇到邻居,有人问他,你什么时候回来的,他说:昨晚回来的,他父亲在旁边说他:昨晚(坐碗)回来的,你怎么不”坐锅”回来呢?和他父亲到了田地里,指着地里庄稼问:这是什么东东?他父亲忍了他一路,这次再也忍不住,拿起锄头就要砸他,他吓得脱口说出一句家乡话:爹,爹,你想把我砸死在这荞麦地里呀!他父亲骂他,你这不是会说人话吗,出门三天,把家里的话都忘了?当时人小,也只是当个笑话听听。稍大一点,过年的时候有在外地工作的村里人回来,穿戴齐整利索,一看就是城里人的打扮,可一开口,还是地道的家乡音。村里人都夸赞,说某某出门那么多年,一开口还是家乡话,真不错。
有一年,一个十几岁就当兵在外地,后到东北工作,离家几十年,那年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回老家过年,初一那天,来给我父母拜年。说话时能听出来他尽力想说家乡话,但不时会冒出几个外地音,他很真诚地给父母道歉,说离家时间长了,有些口音一下掰不过来,问我父母能不能听懂他的话,并请父母原谅。母亲说,挺好的,都能听懂,出门这么多年,可以理解的。后来,村里的年轻人逐渐有出去干工作的,半年或一年后回家过年,有些年轻的后生就满嘴外地口音,村里人背地里当然又是一番议论。
我很奇怪,人出去后,真的会忘了家乡话么?古诗里不是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么?这些人怎么鬓毛未衰,乡音却改了呢?后来我长大了,考大学去了外地,离家2000多公里,到学校当然要学说普通话,不然与大家不好交流。放寒假回家,在火车上和同学结伴而行,当然还是普通话,到了安阳站下火车,后边的路就剩我一人,转到汽车上,一车人都在说河南话,我的口音突然也就转过来了。回到家,当然是满口地道的家乡话。在外边求学几年,家乡话从没忘过。有村里人问我,在外边也有几年了,家乡口音怎么一点没变?我告诉他们,我在外边也说普通话,但一到安阳口音自动就转过来了。为这一点,母亲很自豪,她说我做的很好,可不能把家乡话忘了,让人笑话。工作后来到云南也20余年了,每次回家当然还是说地道的家乡话。
我先生也是河南人,他就属于”乡音未改鬓毛衰”的一类人,他到全国各地去讲课,都是满嘴地道的河南话。他也曾想学说普通话,让我和儿子教他,可惜他的口音太重,往往是我们教不会他,却让他把我们带到了河南话的语调里了。时间久了,我们也就随他去了。我也就经常在普通话、河南话之间变换。有电话进来,第一句用普通话:你好!一听是家乡口音,立马换成家乡话。如今,我明白了,乡音没有那么容易忘记,不可能才出去几年,甚至是几个月,就不会说家乡话。那些其实并没走多远,还没走出河南省的人,就更不可能会忘了河南话怎么说。也明白了小时候父亲讲的故事,也理解了村里父老乡亲对不讲家乡话的后生的议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