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简单教语文",有两层含义:第一,我们给学生设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应该让学生能够应该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轻松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教学目标。
第二,就是我们应该把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任务,进行简化,让学生能够达到,并且尽可能用简单的、有趣的方式来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而不是以深奥的语言、繁琐的活动让学生吃力地爬大山,虽然有时这样做,展示了老师深厚的人文功底和语文素养,可是学生却会失去学习兴趣。
其实,关于第二点,我们是可以向数学的教学模式和语言学习的。在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在进行数的排列组合等等高深的甚至是大学才要学到的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渗透和迁移为什么孩子不觉得枯燥反而会兴致勃勃的参与呢?是因为数学教学,它已经形成了一种规范化的语言模式,以规范化的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模式,那就是以一种很有趣的形式,用很简单质朴的、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方式,来呈现这些教学目标,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和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来让孩子达到这些教学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就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语文教学中,怎样可以使教学和儿童的学习简化,同时能够渗透。做到前后呼应,上下街接,课堂内外相连。而不是用一个个孤立的点去进行训练,不是为了展示老师自己的功底。数学的教学之所以更轻松更简洁,看上去更容易些,孩子更爱学,老师教起来更容易上手,那是因为数学老师们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吸收并总结了很多的教学的语言,并把它形成规范和范式,这样一线老师在操作中就有更多的原则可以遵循,目标更明确。当然,老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的发挥,去创造,去补充,但是总的原则、总的框架已经够建构出来了。语文部编版教材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正在建立这样一种框架,教学目标的框架。
个人认为,现在我们一线教师在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其一,做好每一年段、每个年级、学期、单元乃至每一课训练目标之间的关联与过渡,让能力得到巩固和迁移。虽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不宜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能力的训练体系却是不能中断的,否则孩子的学习就会像狗熊掰棒子,捡一个丢一个,再捡一个,又不知道何时被丢弃。语文的能力训练不是一盘散沙、若干个零乱的点,也不是一锅大杂烩菜,不可以随意地添加一些训练名目,而应该有严谨的体系和科学依据;其二,语言与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后者又会在语言学习中能发挥不可想像的能动力量,但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太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