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目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
语文的理念。教师简单教的背后是不简单,那是教师的眼光和见识,是教师的精当讲解,有种“点石成金”的意味,所谓大道至简,大音希声。简单,往往最能抵达事物的本质。
语文课的现实形式。通常我们可能会看到老师的表演大于学生,老师的说的多于学生,老师的思考大于学生,老师的设计大于学生。
所以,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化成了课堂的主体加主导,类似于导演,学生就成了演员,导演让你怎么演就怎么演。
让读课文,这篇课文可能已经练了多少遍了,学生甚至对内容都熟记于心了,这还用读吗?不用了,可是课堂中还得这样做。唉!学生上课累!老师听着累,授课教师更累,他(她)要掌控全局。
这就是现实中语文课的大多数形式。
语文课应该有的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真的课堂,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最活跃的那几个?为什么其他同学不举手呢?是他们读不清,理解不了吗?
不是的,是这样课堂的表演他们没有被选入演员之列。授课教师需要让大多数学生发声,没有遗憾的课堂不一定是真课堂,没有挑战的课堂不是真课堂。
曾经我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开头要吸引学生,所以得开头精彩,可能会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或许可能跟课文内容不怎么切合。
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活动,怎么设计活动呢?就是需要学生分小组,讨论类似于找出课文中的主要事件或者记忆深刻的句子,时间5分钟。
至于讨论的结果如何,我会提前走到各个小组进行询问或者指导,我得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要不然跑偏了我怎么拉回来呢?
一般挑一两个贴近我下一步教学的小组来回答,然后一总结,就要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现在的我就想问问当时的我:你只关注了小众的学生,你只关注了自己的教学流程,你关注你的所有学生就吗?
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呢?至于结束,就要有总结,要有升华。
是否所有学生的在这节课都有收获?我不清楚。
提问是否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我不清楚。
我自己上完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我不清楚。
我只知道热热闹闹一节课,冷冷清清下课了。
如今我想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备一节课,上一节课。一节课的开头不需要太华丽,太热闹。
问题的设置有梯度,且问题不要太多,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来思考,留给学生来表达,真正的把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
至于“听说读写”这个顺序,你瞅瞅,是先听,再说,然后读,最后写,所以首先得跟学生说清楚,讲清楚。多一些对学生说:“说来,听听;听听,说说。”
听的部分解决了,那就该说了,怎么说,把课堂留给学生来说,留给大多数学生来分享,分享自己的收获,自己的感受,自己找到的比较让你充满新鲜感的句子……
一节真实的好课,应该是有缺点的,乃至于有硬伤的。公开课,因为缺点而可爱。
语文课归于于永正老师的九个字“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他用朴朴实实的《”番茄太阳“》一课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没有太多的技巧,最需要的,就是”回归常识“。
平平淡淡才是真,普普通通才是真,有出有入才是真。求真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可已经有很多人勇敢的踏上了求真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31419/413975c57d4cbe61.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