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崔律阅读营·Day15-3.2 日志】
这是2019年5月7日“100天崔律阅读营”之“3.2 《奇特的一生》生命与时间” 的学习日志。
作业片段:感知时间 P44
不管怎么样,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了他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篇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时间之神克罗诺斯不也是这样嘛,不也老是挥舞自己的鞭子,一次也不放过。
柳比歇夫每天都要结算他度过的时间,算出这个那个都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柳比歇夫如此忠于自己的方法,这本身便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这样的日记,单单它的存在,说不定便是独一无二的。
(增)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嘀嗒嘀嗒走着的生物钟,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做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1小时50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1.我的阅读理解:
今天的拆页继续了上一天的内容,进一步讲述了柳比歇夫记录时间的历程:一开始记录的方法还挺原始,附带了很多思考和感想(有点像我现在写的逗比日志?)可能柳爷后来想到,这个日志也没人看,不用考虑能收获多少个赞,就是自己记录用,那么越简洁明了越好。于是到了1937年,日志已经固定为高冷风格。而这种记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持续到他去世那一天。一天也不曾中断。
崔律经常说我们也是人,不是机器人,所以要给自己放松和休息的余地。但是柳爷爷这种“独特的现象”真的让人怀疑他到底是不是机器人?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家人,朋友,他的日志里也曾经出现过思考和感情,他也有记录各项娱乐活动。。。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优先级。
柳比歇夫如此忠于自己的方法,什么事情都无法凌盖其之上。记录自己的时间,是他永远的第一位。试问我们自己,放在心中永远第一位的是什么?成就?亲情?健康?财富?认同?我无法回答。也许这一刻亲情放在第一位,有时健康又会替换它?谁能像柳比歇夫这样,从一而终,一条路走到底?
另一个点,“他的方法是逐步形成的,在1937年的日记中已臻于完善。”也就是说,他用了21年的时间才把这个系统完全建成。这21年是一个不断试错、总结、优化的螺旋过程,而我在昨天的日志提到自己在半年的时间记录就感觉到难以为继,许多小伙伴也有类似的情况。希望我们能把这些挫败当成一次次试错的过程,不断改善和优化下去。
第二段的理解:
这段话有神话柳翁的嫌疑。(职业病犯了。。。) 用我们熟悉的武侠小说风来说,柳翁这是一种手中无表,心中有表的人表合一境界,并且说柳翁借助一种无名的力量,仿佛置身在冷冰冰地光阴急流中,皮肤就是感知时间的器官。。。作者这样推断的根据是跟他见过两次面,并没有看他看表,也没有神情凝重,而是非常放松不慌不忙地表现。过后看他的日志却记录了“准确”的时间。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种脑补,原因我会在后面的“找茬”解释。
我想先说一下作者这么说的“犯罪动机”。这段话来自本书开篇前几章,读者可能对柳比歇夫还不太熟悉。那么用引人入胜的修辞和让人惊讶的观点,能让读者对柳翁产生好奇心和继续读下去的兴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本人对柳翁是一种无脑粉般的钦佩,那么自然是会不惜笔墨地进行适当的夸张描述。
“找茬”:作者的逻辑是:因为见过两次面都没有看到柳翁看表,并且若干年后在日志上看到见面的记录时间很精确,所以推测柳翁不用看表也能准确计算时长。两次见面没有看到柳翁看表,这是观察到的现象,属于结果。柳翁时间感知力极强,不用看表也能计算时间,这是原因。作者很明显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举个栗子,我昨天加班了,所以没按时打卡,然后昨晚跟小伙伴们解释了一下,然后今天我又没按时打卡,小伙伴能推测我今天又加班了吗?
还有一个很明显说明作者推论错误的证据:P43的片段说了,柳翁女儿每次过去找爸爸问十万个为什么,他都会先在纸上记记号,后来发现原来是在记录时间。这个就说明了柳翁确实需要依靠手表,也许是开始时记,或结束后记。作者跟他会面的计时,这两种可能都会发生。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柳翁年轻时代(女儿还小时)必须依靠看表计时,到了跟作者见面时已经是老年了。这时他已经不需要看表也能精准计时了。但是,这仅仅是诸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作者给出的依据无法确定这种可能性比其他可能性更高。
2.我的课后实践:
今天出差去了,以下省略。。。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4.任何想说的话:
5.【学霸题·复盘】我的阅读日志VS崔律的讲解:
我的亮点:
崔律的亮点:
我要改善的点:
给崔律的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