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每天都好像很忙,忙项目,忙工作,忙学习,忙家庭,忙生活。时钟的指针在催促,人们向前飞奔,唯恐落后。各种时间管理办法层出不穷,教人们去计划时间、管理时间、控制时间。
但当DEADLINE如期而至,我们还是会有一些工作草草了事,还是有一些计划从未开始,还是有一些进度卡在途中。我们没有控制到时间,反而是时间在向我们发号施令。我们在时间的催促下疲于奔命,工作、生活两耽误。
有一个人,他有这样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他一生完成了以下成就:
1.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
2.各种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如果以10页打字稿为一篇论文计算的话,他也写了1250篇论文。
3.作为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
4.研究地蚤的分类。他搜集了13000只地蚤标本,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
5.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
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学究。
他热爱生活,注重身体健康。
他一年要看65次剧场、电影、展览和音乐会。
他依然要去排队购买煤油灯。
他还是要接受熊孩子时不时的打扰。
他还特别热衷于写回信,平均每年要写上283封信。他的这些信几乎都是学术评述、学术对话、学术辩论,完全可以结集出版。
他就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
那么问题来了,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时间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他在同样的时间里能够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而且看起来还毫不费力?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柳比歇夫强大的时间管理魔法。
1.建立时间开销日记,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
他从1916年开始写时间开销日记,那时他26岁,一直坚持了56年。这份时间日记已经变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时间日记,他甚至都不能正常工作。
他的日记格式是这样的:
乌里扬诺夫斯克(地点)
1964年4月7日(时间)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坚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
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
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开始我并不明白他后面括号里的1.0, 0.5是什么意思。读完后才知道,这是他计划使用的时间。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准确估算出每项工作会耗费多长时间。
每月他会做一次时间总结。他的总结事无巨细,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分析哪些工作时间没用够,哪些事情时间多花了。在他看来,时间就跟钱一样,值得仔细分析,以达到收支平衡。
然后他再做一个下月的时间支出计划。基本科研计划、分类昆虫学、附加工作、组织工作、娱乐、杂事等分别计划用多少时间,就像财务报表一样分类明确。
每年他还会做一次年度总结和下一年计划。哪怕这本身就是极其耗费时间的一件事。
多年来坚持看表记录的习惯,让柳比歇夫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他可以不用看表,就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他看得见摸得着时间的流逝,感觉得到时间冰冷的无情。
到了最后,他每项工作计划使用的时间和实际使用的时间都能相差无几。他的年度总结和年度计划的时间开支只差了几个小时而已。
你们一定以为柳比歇夫将自己的时间规定得那么死板,一定活得跟机器人一样无趣。但实际上,他不是用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用任务来衡量能力。
他通过不断统计和分析自己在写、读、听、工作、思考等方面的所花的时间,衡量他到底能干什么,怎么干能更高效、更快速。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不断突破能力的界限。
也就是说,这一次他写一篇论文用了2个小时,下一次他就给自己计划1小时55分钟。通过反复地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争取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大的效益。所以,他的时间越来越长,也让他创造出了更多的成就。
2.对待时间如宝贝,连“下脚料”时间也视若珍宝
他热爱时间,珍惜时间,不是把它当做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在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
他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规定,短距离,两三公里路,最好步行。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他的英语,就是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们似乎永远只记得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时间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
我们经常不把十几分钟、半个小时当回事儿。“时间下脚料”被我们用来刷朋友圈、逛淘宝、闲聊天。只要有这样的短时间,我们就会有诸多借口和理由来浪费时间。比如:马上就要吃饭了。马上就要下班了。这点时间能干什么啊,还是看看朋友圈吧。
3.只做喜欢的事,不在乎世俗的评价
柳比歇夫不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专家,他还是一个博彩所长的杂家。他还写了很多生物学、文学、社会学方面的著作。他甚至还研究了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写成了《论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科学中两个新的部类:相似理论和不占空间的对称式理论。
随着他研究工作的深入,他所需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他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然后又发现生物学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又发现不懂历史、不懂文学是不行的,不知道为什么,他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他不时地走入岔路,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科学研究。对他而言,创造性的源泉也需要兼及旁骛。他会放任自己,去做那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他身上有一种对新知识的无限热爱,凡是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须要去设法领悟,经过他自己的验证,变成他自己的语言。
这就促使他更加精打细算地统计时间。他的时间不仅为他的长处服务,还为他的短处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