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论语集注》
好,去聲。樂,音洛。○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張敬夫曰:「譬之五穀,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樂者嗜之而飽者也。知而不能好,則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於樂,則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學者,所以自強而不息者歟?」
《论语或问》
人之生,便有此理。然被物欲昏蔽,故知此理者已少。好之者是知之已至,分明见得此理可爱可求,故心诚好之。乐之者是好之已至,而此理已得之于己。凡天地万物之理皆具足于吾身,则乐莫大焉。
如数到九数,便自会数过十与十一去;数到十九数,便自会数过二十与二十一去。不着得气力,自然如此。若方数得六七,自是未易过十;数得十五,自是未易过二十数,这都是未极至处。
伊川曰:“非有所得,安能乐之?”又曰:“知之者,在彼,而我知之也。好之者,虽笃,而未能有之。至于乐之,则为己之所有。”
《论语新解》
本章之字指学,亦指道。仅知之,未能心好之,知不笃。心好之,未能确有得,则不觉其可乐,而所好亦不深。譬之知其可食,不如食而嗜之,尤不如食之而饱。孔子教人,循循善诱,期人能达于自强不息欲罢不能之境,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浑然而为一,乃为可乐。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从心里悦乐它。”
《论语注疏》
包曰:“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
[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义曰:此章言人之学道用心深浅之异也。言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厚也,好之者又不如悦乐之者深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