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焦虑?白岩松主持人焦虑就是对自己或亲人的安全和前途命运,忧心忡忡。但是如果长时间并没有具体的事情,却持有焦虑的态度,就有可能精神疾病。
接下来摘录一些我觉得对我影响很大的段落:
现在我们很多人,就焦虑得并不具体。像《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中所说,每一个个体所担心的事情,其实90%都不会变成现实,但你为它付出了90%的担心,瞎耽误工夫。有人问过丘吉尔,二战期间,德国天天炸伦敦,你焦虑不焦虑?丘吉尔一拍脑袋,“我那时哪有时间焦虑?”原来焦虑是需要时间的,您焦虑,可能只是因为太闲了。
你的焦虑和你的痛苦,只是因为你没在专注地做事,你在为“诗和远方”写着悲伤的歌。
再然后,是时代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人生应该由九个字贯穿: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从小到大,你所受的教育、你所看到的榜样,是不是都在讲“拿得起”?我们应该聊聊“放得下”和“想得开”。
但是,如果你认为你的人生不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自己不但“拿得起”还能一直拿下去,而且越拿越好,的确不用看书。问题是,这不可能。
改革迅速地进入成熟期,机会的空间越来越少,论资排辈、排队不加塞,摆放在你们每个人面前。这个时候恐怕要通过读书去解决“放得下”和“想得开”的问题。只有真正在读书中获取了“放得下”和“想得开”,才能真正“拿得起”和“拿得好”。
我们的教育和生活中太缺乏这个了。如果大家都没有“放得下”的精神,大家都要拿着它,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了,“多藏必厚亡”,你拥有的东西越多,可能失去的东西就会越多,你不会真正“拿得起”的。
所以要去读书,为了“放得下”和“想得开”。而一旦放得下和想得开,你的焦虑因此会减少很多。
今日焦虑的事,可能会成为明日怀念的事。凡事要求极致,哪有尽头呢?
你看史铁生,写过《我与地坛》的著名作家——有评论家认为,假如那一年没有出现其他中文写作,仅有一篇《我与地坛》,同样当得起中文的丰收之年——他的那篇文章恰恰写的就是“放得下、想得开”的过程。
史铁生的人生就是在岁末年关的时候结束的。他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就是他一生思考的问题: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他有一天被命运扔下了,很多事他再也拿不起了。他说,当初我四处奔跑的时候,总在抱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不公,现在我坐在了轮椅上,开始怀念那个当初可以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的年轻人。又隔了几年,他得了褥疮,坐在轮椅上非常非常难受。他说,我开始前所未有地怀念那些没有褥疮可以安静地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又隔了一些年,他得了尿毒症,要透析了,他开始怀念当初仅仅为了褥疮而苦恼的日子。原来人生所谓的痛苦,都还有一个“更”字啊。但是后来一瞬间,他转念想开了:死亡是一定会到来的一个结局,那我现在着什么急呢?
他平静下来了。走进地坛是为了寻找“拿得起”的答案,走出地坛时,他已经放得下、想得开,成为了今天我们心目中的史铁生。
此时我们会觉得冷,不仅仅是因为零下的气温,还因为人生正处在青春的迷茫期,你的焦虑,你的痛苦,你的忧心忡忡。从某种角度来说,青春也是冬天,虽然它有着春天的灿烂。但是你开始播种了吗?开始投资自己了吗?不在冬天里播种,很难在春天里有好故事。
所以我想送给这个时代,尤其送给每一个年轻的朋友一句话,这句话是我在2012年的时候,在伦敦学到的: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读完白岩松主持人关于焦虑的文章,我对焦虑有了新的认识,我意识到我曾经的那些焦虑是多余的,的确焦虑的很多事情没有发生,及时发生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害怕,反而白白浪费时间,真的不值得。
如果说用焦虑的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把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做事情上,那么我们无形中没有焦虑的时间,同时也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人生九字真言:拿得起、放得下、想的开,对我来说,需要深入学习和践行。
拿得起,扛起生活的压力和责任,敢想敢做,努力争取,不过结果如何,全力以赴。
放得下,只要尽力了,没有成功,或者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或者梦想,我们不必痛苦,坦然面对,无怨无悔。
想的开,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让人绝望的路,只有对生活绝望的人,所以不要钻牛角尖,保持好心态,乐观向上,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耻都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平常心看待问题,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想不通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