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将书生之存在彻彻底底的否定了。但为何"书生"一词沿用至今呢,以此看来,书生并不是百无一用。
这种散播着低情绪的诗句出自清朝黄景仁的《杂感》, 黄景仁幼年丧父,少年丧兄,诗负盛名却屡试不第。诗中“百无一用是书生”下一句写到"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这首诗不过是黄景仁对自己不满的现实写照罢了,并不是肯定书生无用这个观点。
但因古代人探求意识不强烈,"书生无用论"发展起来。
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 也有"白面书生"一说,是指见识短浅的读书人,一心只是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事实上,当时确实存在此类书生,凭借着自己的学识,不做书生之事,背信弃义,却妄图埋没他人。
在中国古代,相对商业手工业及农业,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道路更为令人向往,由于读书有权利执政,人人都去读书,结果导致很多读书人在竞争中淘汰,被淘汰的读书人试图回归普通生活时,却发现长时间脱产的读书生活已经让他们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不得不发出感叹和自嘲。
但就算生活在此背景中,仍有一些书生提供了模范作用。
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诗人来到江畔,边行边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鲁迅在回国后看到当时清末民国时期政府麻木不仁,于是弃医从文,用笔唤醒黑暗社会。这样的书生,才是在做书生之事。
今日,我们生活在新时代,书生之气应该是什么样没有规定,但是,现在的书生没有真正的思考,只是一味地跟从,对于书本真心热情的思考将荡然无存了, 费孝通的实践经验表明,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践行,可以促进学习。若只读书不参与生活中去,也只是小马过河,仅只他人的结果,不知河的深浅了孔子正如所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生有书生之气节,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何来百无一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