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

作者: 桂浮云 | 来源:发表于2020-04-01 13:15 被阅读0次

文/桂浮云,2020年4月1日

随着世界疫情的迅速发展和国内本地疫情的基本控制,远在海外的华侨、留学生等回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甚至危机意识比较强的人员早就想法设法迈上了归国的旅程。至于带来的影响,也逐步显现:一是与科学抗疫的早隔离原则相悖,由于辗转奔波距离长、密闭空间滞留时间长,抛开经济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回国的人员接触病毒从而确诊的可能性无限增大;二是回国后至少要面临14天的集中隔离,对于瞒报人员甚至要面临刑事拘留等,这不仅与国家抗疫大局抗疫大局不符,也是对无辜的密切接触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健康和信用的放任。

驻外使领馆也好,各种新闻报道也好,已经对此时回归的利弊做了详细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已经安排协调了数个城市的针对性包机,并派出了11个医疗组去往了9个国家,更不用说驻外使领馆发放的防疫包、有关省市设立的抗议基金等。无论是华人、华侨,还是留学生等,他们在国内疫情抗疫初始阶段为祖国的付出和贡献,祖国看得到,祖国人民同样看得到,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平安的回到家里呢?

网络上对是否包机回国的争论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除了担心疫情输入性扩散之外,最主要的观点集中在能不回就不回和能接回就接回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上。能不回就不回,除了考虑对欲回国人员健康的考虑外,更多的是希望他们理性地分析回国的必要性,如果目前在国外的居住场所比较合适,疫情相对影响不大,与其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回国后集中隔离,不如就地隔离更安全。而能接回就接回的观点,考虑的主要是情感的因素,最安全的当然是国内,这个时期如果有情况,在国外有没有亲戚朋友帮忙都难说,只有回到了国内,心理上最踏实。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做出的决定自然不尽相同,无论在哪里,严格遵循当地的防疫规定,对个人总是有益的。国内在综合考虑城市隔离、救治等城市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留了各个航司的航线,不也是在坚持保留国人各种可能的回国途径么。当然,有些现实情况需要考虑,比如现在实行的全部集中隔离,每天5000人,意味着每天至少找5000个单独的房间居住,14天,意味着至少要有5000*14=70000个房间,才能保证正常的隔离需要,别忘了,这70000个房间还要远离居民区,以避免输入性间接感染。限制条件太多,势必影响城市承载能力。

除此之外,更需要考虑的是有没有那么多飞行员。从网络上,搜索到了一份《中国民航驾驶员发展年度报告(2019年版)》,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民航航空器驾驶员有效执照总数为 67 953 本,其中运动驾驶员执照(SPL)1173 本,私用驾驶员执照(PPL)4352 本,商用驾驶员执照(CPL)35 329本,多人制机组驾驶员执照(MPL)193 本,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ATPL)26 906 本。除了正常到世界各地之间的航班之外,还有多少驾驶员可以专门安排提供包机服务,别忘记了,每个航班至少应该有机长和副驾驶2个驾驶员,更不用说副机长等人了,来回飞一趟隔离14天。更何况,既然尽量保留航线了,还需要包机么?当然,如果发生像埃塞俄比亚200多留学生滞留那样的情况,相信国家也不会不管的。

相对于国外160万的华侨留学生而言,现实就是有必要并可以安全回来的还是少数。私以为,无论是就地抗疫,还是辗转回国,其实都是在自救。既然是自救,通过理性分析,找到合适自己的自救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最新的情况显示,意大利等国家的疫情扩散已经有所减缓和好转,如果以后还要在国外生活、学习、就业和发展,冒着健康风险,回国隔离14天后再回去,完全没有必要。但如果就此别过,即便生意、学业等统统放弃也无所谓,回来按规定隔离就好。疫情过后,生活还得继续,不要盯着眼下,把眼光放长远些,会找到更好的答案。祝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ko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