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结构)”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因为我们不能用赢/输或输/赢的手段达到双赢的目的。
[理解]
双赢思维是人际领导的原则,人际领导的本质是在相互尊重的情况下,实现相互利益的最大化。
双赢思维是一种换位思考的利益最大化,他本质上反应了用自己的利益去撬动其他人员或者团队的利益。采用公平、尊重、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保障组织或者个人的基本利益,恰好是每个人在组织内部的利益最大公约数。你尊重了别人,不外乎是解决了别人的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对别人有益,至少能够解决别人不会侵占你的个人利益,这是双赢思维的底层逻辑。
比如在日常工作当中,当别人的一些小的利益,受损害不需要你单个体的付出,而是按照正常的组织利益关系来进行对等的关注和付出,已经就解决了问题的80%双赢思维本质上是尊重别人的基础利益。
双赢思维本质上是利己先利他,任何时候自己想要的利益,基本上是建立在整个组织或者社会利益基础上的个人所得,因此,想要获得自己的利益,前提都是满足别人的基本诉求,才有可能或者自己的基本利益。能力守恒或者零和博弈充分说明了这一基础要义。人的自私实际上是建立在大公无私的基础上。
双赢思维的五个关键要素
品德是前提,她想说明的是双品德的诚信、成熟、知足是人性使然。品德无所谓好坏,他只是个人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比如好人和坏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社会公众道德的评判标准。这就说明了,往往在我们所谓的坏人,他们更能够团结一致。
关系是基础。关系代表价值认同,也就是常规的信用体系,情感的因素往往是我们双赢思维里边的价值取向,所以理解人性和激发人性,本质上都是去照顾情感因素。
协议是事实。双赢本质上是尊重客观事实,不需要道德意义上的单向付出,而是需要不伤害对方利益的基本基础,尊重的前提就是尊重了双方的客观事实。尊重事实比尊重情感来得更简单,直接有效。
体系是规则。关系的维护需要尊重基本的利益评价机制。规则本质上是解决人员之间的不信任,所以没有真正的道德,也没有真正的利益取向。
过程是尊重。所谓的双赢思维是一方主观上为另一方获取最大的利益,而是保持过程实现的信息对称,这也就是说明这人性的规则里边患寡而患不均的底层人性的逻辑。
所谓的双赢本质上都是势力眼。但社会的和谐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没有对错,只是个体的价值观判断所造成的价值偏见。因此,简单看双赢思维在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谁主导谁受益,人际领导力本质上是在说明你用什么价值观去影响你周围的群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