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urish: A new vis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美]Martin E.P. Seligman
[译]赵昱鲲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湛庐文化
湛庐文化出了一系列的书,都是最近几年特别热门的科学研究的科普书,姑且都称为是科普书吧,因为有些心理学的研究在一些研究基础科学的科学家眼里,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科学。在本书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引用的书,编者特地还标注了已经由湛庐文化出版或即将出版,这也反映了这家公司的选书眼光和价值观。
本书的作者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这在封面上就大大地写着,当然书名也是非常地吸引人,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会有更多人想要追求幸福。如果不是因为推荐,看到这样心灵鸡汤书名 ,可能不一定会去看。但事实上,本书中提出的观点,作者都是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基础的,各种对比实验的结果,一步步论证他的观点。这不是作者的第一本书,但作者在开篇就提到了,本书是对他先前理论的一个修正,因此如果仅仅只是想了解作者研究的内容,那么可能就没必要去看之前写的那本书了。
幸福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如何对幸福定量是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全书看完之后,我觉得幸福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可以从一些客观的事实来佐证。例如身体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精神状态、学习成绩、工作效率等,都是幸福与否的客观表现之一。本书更多的是给我带来观念上的转变,以及从新的角度来看待乐观这种心态。
书中提到打破65%的极限,其指的是,到目前为止,所有药物和绝大部分心理治疗做到最好也不过是65%,积极的介入有可能打破这个极限。以心理咨询为例子,传统的治疗就关注患者的负面状况是否得到控制或者消失,但就算没有了负面状况,并不代表患者会自动就产生积极的情绪。而传统的治疗手段不会在积极情绪上进行乐观方向的引导,有时反而会导致因负面状况的消失使得患者陷入了空虚。这些内容都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一般认为,如果有抑郁倾向的人在接受心理咨询之后,自然会变得积极向上,可是书中的证据说明并不是如此。
另一个提到的归因错误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把失败归咎于环境,把成功归咎于自身,特别是在社会学上的研究,对一些负面情况产生更多地会去分析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贫穷家庭的孩子会更容易辍学,类似这样的研究。书引入了一个新的观点,以上面这个例子来说,孩子本从是不是爱学习未被考虑进去,换句话说,就是过去的一些研究只是在外部环境中找答案,却没有人本身进行过研究。这个观点其实可以理解为,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来改变一些事情的,并不是完全依赖于环境,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这个提法还是相当积极的,这也可以解释在纳粹集中营中存活下来的那些人。
尼采说过: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这句话在本书出现了好多次,特别是在介绍作者的心理复原力计划在军队中展开的那几个篇章。在军队中运用作者的理论,这个例子本身就有很强的说服力,来验证这个理论的可推广性。核心就是要把关注力从病态的抑郁症、焦虑症、自杀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转移到,如何把面对负面事件时产生的力量转变成个人成长的力量。书中有很多的篇幅都在用实验数据来讲消极情绪对于人体的伤害,比如消极情绪会在人体中产生某些东西,使血管变硬,最后导致心脏问题,免疫力下降也会发生。
书中教了很多的方法,把好多的问卷内容都写在上面,甚至还给了一个网址(https://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testcenter),欢迎全球的人去做一下他们问卷。这个测试是让答题者看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正确地去认识自己的优势,并在用在今后的生活中,书中用了澳洲一个中学的例子,专家参与培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发挥这个优势,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在学业及生活上的幸福感提升显著。
当然作者的理论也不是完美的,在书的最后,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观点,作者一一反驳了他们。从读者角度说,不管这个理论是否完美,能够看到幸福是可以通过人自己的一些行为去达到,比如坚持运动、每天写感恩日记,这本身应该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么想想,人的确是要乐观点,相信自己是可以达到幸福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