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07-07《传习录》译者序读书笔记

2024-07-07《传习录》译者序读书笔记

作者: 碧霄诗情_4522 | 来源:发表于2024-07-06 20:57 被阅读0次

一、《传习录》的上半部分,了解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一部分人生主张。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的一生极为不平凡。

据说他小时候五岁还不会说话,改了个名字很快就会说话了。

他11岁就会作诗,而且作出的诗歌视野广阔,颇具文采。

15岁就一个人出游长城居庸关一带,去考察塞外蒙古等少数民族,一个月才回家。

17岁奉父亲之命去结婚,竟然忘记了自己结婚这事儿,去跟一位道士聊养生。

考试考了三次才中了进士。为官时因为上书皇帝抨击当时的太监刘瑾,竟然遭到廷杖四十的惩罚,还被关进监狱。别人遇到这种情况恐怕都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却能在监狱里研究《易经》。

因为这事,皇帝下诏把他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结果他在那里建书院,传播文化,发展教育,完成了龙场悟道。

1516年,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作为一介书生,竟然歼灭了四股土匪力量,还为当地制定了长治久安的政策。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为人成道的“事功”之一。

第二大“事功”是平定了宁王叛乱。之后他又在1527年完成了他的第三大“事功”,在广西又和平解决了匪患。

1528年11月29日,在从广西返回浙江的的途中溘然长逝,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一生都充满了生命自觉与圣人人格。比如他在十岁时就认为中进士不应该是人生第一等事,读书做圣贤才是。

而为了做圣贤,他曾先后沉迷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家,最终归于儒家,但又区别于当时正统的儒家思想,开创了自成一格的心学体系。

他开创的心学体系是实际的生活方式,用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让自己像圣人那样活着。他主张正因为这个世界不美好,所以更要深入其中,让它变得美好。

他在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之间更重视社会责任,并通过修行把自己的兴趣融入社会责任,可以说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这里:担当。

王阳明之所以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也源于担当,他在官场中活出了自己,也成就了他自律而有尊严的现实人格。

感悟:

第一,王阳明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是带着圣人之学。这放到我们现代生活里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很多人对待工作是得过且过的,但是如果我们带着使命感去完成工作呢?那我相信再枯燥的工作也变得有意义了。

第二,王阳明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为官。在为官的过程里把自己的人格活出来。当下很多朋友可能会抱怨,比如抱怨社会,抱怨环境,抱怨他人,却不会去想自己到底可以为这个社会提供些什么去让它变得更好。

我前几天写了一段话,这段话有一点点狂妄,但是我觉得很有力量,分享给大家:

我们一直在努力遵守各种条条框框,但是条条框框却并不会让我们改变、成长和强大。

为什么不可以成为那个制定规则的人?

与其抱怨别人不近人情,与其奢求别人改变、制度改变、规则改变,不如自己先做那个改变的人,去亲手打造自己的“帝国”,在自己的“国土”里亲手制定规则。

二、译者序的下半部分,了解了王阳明先生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他的心学体系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如何去理解阳明心学以及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书的译者费勇先生为我们总结了三个点:

第一,坚守大的原则。这个大原则在后来被王阳明叫做良知。

第二,在小节上适度妥协和退让。他在官场上虽不屑权斗,但也不会坐以待毙。

第三,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甚至在战场上一边打仗一边上课。

因而王阳明先生在兴趣和责任、原则和世故之间找到了平衡。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体系。

在做事、做人、成圣成贤这个过程里,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心学体系,即阳明心学。这个体系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龙场悟道,悟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物”,圣人之道无需外求,我们本自具足。

第二阶段是评定宁王之乱后,他悟出“致良知”。

第三阶段是天泉证道,他把自己的学问归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基本代表了阳明心学的核心。阳明心学也不是一下子就发展起来并形成体系的,而是有一个发展过程。

我们要更好地去理解阳明心学,需要注意以下五个点:

第一,不能忽视当时的历史背景。

第二,阳明心学不是心理学。

第三,从一元论上去看阳明心学所说的良知,不是心态的心,也不是心理的心,而是本体意义的心,良知也是本体意义的良知。

本体是一种超越有形生命的存在,它代表着每个个体的真实本质,同时也深深根植在每一个生命形式之中。

第四,基于一元论,王阳明才会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第五,由知行合一,可以看出王阳明心学在思维方式上收到禅宗的影响,而在应用上又是不同的方向。

如果说禅宗是教人放下,而王阳明心学是教人担当。又因为阳明心学强调担当,所以非常注重在事上练。不逃避。

为什么阳明心学在当下如此风行呢?这就不得不谈到阳明心学的现实价值了。

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都更强调个人层面,这与当今这个社会如何解决人们当下面临的问题提供应对方案,为人们获得内心力量提供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关文章

  • 译者序

    依靠其简洁、优雅的语言特色,以及 Rails 等开发框架的成功,Ruby 在 Web 开发领域早已成为一种人气颇高...

  • 【译者序】

    困境: 1.成熟的理论技术没有很好的本地化,理论研究以跟踪国外前沿动态为主,与国内实际信息环境脱节,行不成从研究到...

  • 译者序

    译者序 在过去二十年间,缘自东方文化的内观(Mindfulness)训练在西方的临床心理干预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截止...

  • 2023-01-16

    “为长眠者发声”,罗伯特∙钱德勒的准确概括。梁文道的“新版序”和力冈的“译者序”皆是“不忍读”,读书笔记中写得最多...

  • 译者序(小巫)

    ?共读前的几个思考题 1、你关于“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2、你是否想养育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养育这样的孩子...

  • 《营销管理》读书笔记:前言篇

    前言主要包括了作者简介,译者简介,译者序,作者序及致谢五个部分。 略过作者简介、译者简介及致谢,来看看译者序和作者...

  •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01—译者序

    最熟悉的陌生人 堂吉诃德这个名字大概初中就听过,可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但他名字居然一直读错!真是罪过!中间的“诃...

  • 【4】|《周期》读书笔记- 译者序 3

    第二部分分析周期三类九种 本书的第4章到第12章分别分析了9种投资周期。大自然的周期,相当规律。而人参与的经济活动...

  • 【4】|《周期》读书笔记- 译者序 2

    如同其他好书,这本书也有一条明显的主线。主线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认识周期、分析周期、应对周期。它们分别对应着这本书的...

  • 【4】|《周期》读书笔记- 译者序 1

    本书《周期》为著名投资人、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所著。这是他的第二本投资书籍,第一本想必大家都熟知《投资最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07-07《传习录》译者序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cn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