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把我的判断呈现在你的面前,然后说:信不信,你可以选择——这一句坦然的“你可以选择”,是“我”所能给的,最大的尊重。
————本文为《伯恩斯情绪疗法》上课、读书有感,兼梦想赋能班10月第三周作业
连续记录了两周的“认知扭曲”,“应该思维”出现的频率明显最多。我将这看作是自己觉察的进步:每一次“应该”的背后,都有一重权利的抢夺与捍卫。
缘起于课堂上我分享的一个案例:孩子发烧,去医院验过血,我淡定而清楚的解释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和奶奶一起回家护理孩子。但第二天仍然反复高烧,奶奶又开始念叨“要不要换家医院再看看”。当时我的负面情绪来自奶奶对我的不信任:明明我都跟你讲的很清楚了,病毒感染没啥特别的,看体温退烧就行了,怎么还要再去医院?我是白说的吗?
这个案例引发了同学Mendy的共鸣,不过她的例子更复杂些,还涉及了做医生的姥爷,但专业的判断一样被奶奶不信任。
经由崔律的分析,我们渐渐看清了这件事情背后的思维逻辑:我说的是对的,你就应该相信!
可是问题来了:我说的是对的,这只是我的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是主观的;而我要求你相信,则是直接把这个主观判断当作了默认的客观事实——这是真的吗?平心而论,还真不一定。
抛开被“不信任”的不爽,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我当然知道并推崇,面对不同的观点,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这事儿一旦到了自己头上,就未免太过于自信。看起来像是在强调“我是对的”,潜台词却是“你应该无条件听我的”——无条件吗?那别人选择的权利哪儿去了呢?
事情要搞清楚,必须先“分”明白:哪些是我的地盘,哪些是你的范围。其实这事儿也简单,划分一下句子语法就搞定了:
我说的是对的,你就应该相信!
前一句主语是“我”,是“我”的事儿,自然“我”作主:对不对,是我的判断;
后语句主语是“你”,是“你”的事儿,权利在“你”:信不信,你可以选择。
作为“我”,表达是自由,也是权利,愿意怎么说都无所谓;但要求“你”并冠以“应该”,就是越界,还越的理直气壮,这也太过滑稽。
如果说真有“应该”,也没什么问题,主语换一下,我们大可以说“我应该如何如何”,毕竟,这是我的自由;至于你……我所能做的只有:把我的判断完整的呈现在你的面前,然后说:信不信,你可以选择。
是的,坦然的承认“你可以选择”,是“我”所能给的,最大的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