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年,摄摩腾、竺法兰《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有云: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释译】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着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少存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免受伤害。
如果心不稳了,就会妄动,妄动的结果,伤及自己,感受到彻骨疼痛,也于是体会到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痛苦。
对于这一段,人们通常的解读是——
佛家认为,心是第一位的,身是第二位的,再延伸一下,我是第一位的(包括身心),世界是第二位的。
所以要把握世界,先把握个人行动;要把握个人行动,先处理好内心的平衡。那个“旗动、风动、心动”的著名故事也说了这个道理。

以上如是。于此之外,本沐提供多2个角度,一起探讨:
角度1. 自我的『稳态』
所谓心不动,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守住了根本。而『守得根本』这件事,与一个人的悟性、造化和心性相关,且不说是否看齐六祖惠能,打扫个卫生都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基本上,我们连神秀师兄在渐悟阶段“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奥义都难参透,可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所以,与其与人比,不如通过对这其中差距的看见,选择顺流与臣服,选择回归自己。修出生命中可以自我嘉许的支持力,修出自我能量的稳态。
心稳了,泰山崩于前,如何?惊雷起,面平湖,均不改色。
小时常用于贬义的“呆若木鸡”,却原来也是大成或缺、大智若愚的典范。
心不动,不是强撑,否则压下去的,早晚反噬,区别只是谁来接而已。于此,臣服于我们永远成长的空间,也是如何臣服自我们生命中天然的柔软和脆弱,一如阴阳互生,舌齿相契。
角度2:比起学习,无明无觉更苦
人生而无往不在藩篱之中,心的“自由”既可由内而外,亦可反之,即通过主动选择以觉知之光,照亮每个生命中的无明。通己达人。
无明是潜意识的一部分,不使之觉,便是安全,是护佑。同时,如果我们知道,明与无明只是一体的不同面相,一切一旦回归这一体,那么,人生最难的转身,恰恰在“示弱”的一刻,也就成全了这一体多侧的俱足像,并无对错,只为整合。
相比于“世间诸般痛苦”,我们能做的取优解:至少是“去学习吧!”,我们不必白白吃苦,或者与道同行,一起更多的生命(包括自己)去向更自由、更丰盛。

我是水沐,权力是能力的杠杆、扩大器。如果权力不能代表更深刻的存在,去向更众赢的角度,那么,不过早晚而已,一切终将云烟,你我终将错过。
白头并非雪可替,相识已是上上签。
感谢相遇。感谢始终的陪伴。有你真好,我们同在都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