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得历史读书
世间已无黄仁宇------重读《万历十五年》

世间已无黄仁宇------重读《万历十五年》

作者: Ysgd2006 | 来源:发表于2017-01-16 00:55 被阅读176次

万历十五年是公元多少年?恐怕少有人能在调戏度娘前告诉我。但是有一本书就叫《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湖南长沙人,上过学,从过军,去过台,留在美。一生传奇,治史有方,开大历史研究之新风,成史家治学之典范。

怎么突然想到要聊聊他老人家呢?这是我读大学后认认真真一字不落全神贯注看完的第一本书。于我而言,这是一把钥匙。完全没有想到,历史还可以这样写,这样研究。这感觉和读金庸的小说没什么两样,过瘾!后来研究生毕业,书也不知踪迹。某天突然想起来,又买了一本,作为收藏。只是现在的版本无论从设计还是印刷纸张,都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可惜了!

前段时间手头暂无闲书,又翻了翻。除了回忆起第一次相遇时的震撼和感动,更多地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先生治学的温度和情怀。很多章节,其对人物的描述和介绍,比如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能够带来强烈的代入感,同时又能窥视整个帝国的运转机制。

似乎历史总在说,哪朝哪代的权力机构是怎么设置的,军队怎么建立,税收怎么收取,收的标准如何,皇帝怎么样,官员如何如何,等等。说了很多应然,缺了点实然。实际情况怎么样?也难怪,过去没现场直播,全靠文字传播。文字文字,除了忠实记录,更多的是文过饰非,偏离的多,贴切的少。历史研究不免难接地气。不管怎样,老先生的书让我认识到一点:在既定制度和实际运转之间,还有很大的运作空间,类似于后来提出的两张皮、潜规则等等。海瑞是清官,这点要承认。但在明朝,做干部工资太低,低到没朋友,老婆孩子都嫌。几乎99.9%的干部都有另外的收入,用于向上级进贡、补贴家用。除了皇帝,其他人都心知肚明,不说而已。可这个海瑞,只认死理,上上下下做得人见人怕。最后连皇帝佬也知道了,一个“迂”字定了性。海瑞连上七次辞呈,郁终。全国干部松了口气!海瑞同志业务精通,爱民如子,体恤百姓,饱读诗书,照理是个好同志,可最后怎么这么个下场呢?他不知道,那点工资标准是明朝老祖朱元璋同志根据其年轻时穷苦经历所定,本来就低。更何况后来有几次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哪像现在,还有增长机制。各路官员不另谋出路才怪。海瑞是个古怪的官员模范,集中体现了古老帝国理想治国与现实治理间的矛盾。

再来说说万历这个皇帝佬。皇帝,一人说了算,整个天下都是他的,随便玩。是这样吗?不完全是,也可以说不是。能这么玩的,历史上有,前提是皇帝牢牢掌握着军队,有了军权,才有了皇权。大凡这么玩的,都不得善终。万历九岁穿孝,面对那么大的阵势,估计有了心理阴影。再加上一帮大叔大爷姥姥姥爷级别的官员围在身边,我估计他的内心是崩溃的。想做点事,这个反对,那个提意见,引经据典、祖训老规等等,说都说不过,更别说做了。最后,罢工了。老子不干了。说不干就不干,奏折不批,抗议奏折不批,辞职信不批,人事任免文件也不批,这一干就是二十年。有个性,皇帝不好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老大真不是人干的!

读书不单单读书,尤其看历史。看看古人怎么玩,怎么玩转游戏规则,今人未必有这样的智慧。黄仁宇先生的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于细微处见真知的体会。大历史观名不虚传,只是,世间已无黄仁宇。

各位看官,手机写字很累,已买了手机外接键盘,麻烦打个赏,也算拉个赞助。快过年了,都不容易。晚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dba920752ab:黄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也不错。
    Ysgd2006:是的,但是看多了,也有点审美疲劳了
  • aeed36bdc013:他不是那个搞出"共军人海战术"的哥们?
    Ysgd2006:@少正辰 不是,谢谢关注!

本文标题:世间已无黄仁宇------重读《万历十五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mu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