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在哪里看到有说一位母亲,在她七十多岁时,被问到在养育孩子时付出的感受,她只说了三个字:“本分事“。
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我们交流育儿的小群里,最经常会因为孩子问题而提问的大多数是妈妈,爸爸们都是一股子隔着屏幕都闻得出来的自信,很多很多的妈妈会因为自己教育出现一点点偏差而被悔恨自责吞没,但很多很多的爸爸们就算自己没动手打孩子,也会眉飞色舞地发表高见:“不行了就得打,不打不服。”
做母亲,妈妈们不顾一切地爱孩子,她们演绎的是本分事,所以大声呵斥、怒吼发火、动手打孩子后,看着委屈流泪的孩子,妈妈天然地容易陷入自责悔恨的泥淖中,一边觉得自己无能,一边后悔凶孩子,悔意夹杂着升腾起来的挫败感常常让人迷茫不知所措,而爸爸们就明显洒脱多了,这好像真的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事情。
我觉得我的孩子比我小时候幸福得太多,我努力规避所有父母给我造成的童年不悦,但是我总会焦虑,是一种你了解的知识越多,看到的孩子越多,越是焦虑的状态,这投射到我对待孩子时的心态,只要我有一点点做不好,无形中我都感到压力。
压力,有时候是好事,催人奋进,但有时候又像恶魔,摧毁人的意志,一个妈妈,当她正觉得自己不够好时,看到“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爱发脾气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内心脆弱又好斗“这样看上去挑不出毛病的箴言警句时,除了对自己无能的沮丧,恐怕都想把自己往穷凶极恶的史册上订。
一而再再而三地压制情绪不是聪明的办法,没有得到释放的情绪,越是压抑,越是容易以更大的失控状态爆发,想一想,当你被孩子的各种不听话弄到要发疯,脑子再也转不动了,却只能窝着一把熊熊怒火发不出来,孩子会因为你憋红的脸变得乖巧吗?不会,有心的孩子也说不定只是暗暗在心里嘀咕一下“妈妈真奇怪”就过去了;妈妈的负面情绪会因为生生憋回去了而消散吗?很难说,消化坏情绪也许要一整天甚至一整个星期,而发泄坏情绪,只是一会儿功夫甚至是一瞬间。
所以,当你忍无可忍冲孩子发了火,这真的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这不是提倡大家要随心所欲想对孩子吼一顿就吼一顿,而是提醒妈妈不该苛责自己因为搞不定孩子的时候发的一顿火,不必因为极度愤怒之下对孩子发的一次脾气而把自己定性为失败的人。
发火本身是个负面事件,妈妈需要承认这一点,发火后千万要记得修补关系,关于修补的契机与方法,我觉得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她的正面管教理论体系中提到的4个R修补法很好用:
Recognize 承认——妈妈意识到发火的问题和责任,并承认自己的问题;
Reconnect 连接——通过拥抱或其他形式,先和孩子产生连接;
Reconclie和好——妈妈向孩子道歉或与孩子和解;
Resolve 解决问题——取得谅解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发火原因,想应对发火的办法,并约定下来(包括孩子可以怎么做,妈妈可以怎么做),帮助孩子形成“我能面对问题,我能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在下次执行约定办法以后,孩子将获得解决问题的巨大成就感。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只有在得到肯定、获得安慰的情况下,才能迸发出最好的状态,当你有时候因为搞不定孩子发了火,相信我,这不是十恶不赦,只是因为你需要一个让孩子发现你感受的出口,又或者你是需要一个有爱的拥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