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台、庙台、舞台,中国戏曲的观演场所,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形态和名称,由露台、庙台发展到今日的舞台。
从原始歌舞到奴隶社会的民间歌舞,大多利用自然地形举行。在四方高、中央低或中央高、四方低的自然场所演出,有利于人们围观。这就是尚未建筑化的原始露台。
把观演场所建筑化,始于汉代。首先出现的是看棚,是观众席的建筑。大多供帝王和官员居高临下观赏伎艺,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站在平地或高凳上观看。从唐代开始,把表演区也建筑化。乐棚,就是最早的专供表演者演出的临时性建筑。唐诗中提到的“歌台”,也是专为歌舞设立的表演台。
到了宋代,出现了长年向市民演出戏曲的营业性剧场--勾栏,把表演台、乐棚和观众台看棚综合起来,使观演场所建筑化趋向完备。勾栏的表演台,根据演剧的需要,由原来露台的四面围观,变为三面观看,留出一面作为后台,用幕幔或屏风挡着,两端供演员出入。这样,我国戏曲剧场大体形成了。农村的舞台同神庙联系在一起,又称庙台。江南水乡还有建筑在水上的戏台,称水台。
明、清两代,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剧场也随之增加。大体可分庙台、私人宅第戏台、宫廷剧场和营业性戏园。最豪华的要推宫廷剧场,为三层台面的大戏台,北京故宫和颐和园还保存着三层楼的大戏台,台板是活动的,安装了机械,可以升降演员。
明清以后,勾栏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酒馆、茶园等营业性戏园,观众边喝茶边看戏。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上为“官座”,楼下“池子”为平民百姓的座席。早先池座的观众,都是围着长桌相对而坐,侧向戏台。到清末,观众开始面向戏台。
20世纪初,城市的营业性剧场,由旧式茶园向着新式戏曲剧场演变。我国第一个现代形式的剧场建于1908年。新式剧场与旧式茶园相比,把三面敞开的舞台变成国外流行的镜框式舞台。观众席也从前座向后座逐渐升高,并配以灯光照明,大大改善了观众欣赏戏曲的条件。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剧场愈来愈现代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