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健康&养生散文每天一篇文章
金庸用武侠小说普及佛法,普度众生

金庸用武侠小说普及佛法,普度众生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8-11-01 13:51 被阅读241次
金庸用武侠小说普及佛法,普度众生

父亲冤死,长子自杀,自己的仕途黯淡无光,金庸先生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

可长期餐受大乘经典所吸收的智慧使得先生用佛法解脱了自己的烦恼。

生死的苦厄,爱恨情仇的折磨,在他入佛智海后都不再能困扰他。

他又转而通过文字将这份苦厄的解脱历程打包进一个个爱恩情仇的故事里,将达观与豁达法布施给更多的人,解开了无数心结。

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引用了大量的佛经经文。如《笑傲江湖》中,仪琳师妹为了减轻令狐冲的痛苦,给他念《妙法莲花经》:“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遍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让令狐冲心中顿时清静许多。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为救义父谢逊,与三个少林高僧苦战时差点走火入魔,谢逊念起了《金刚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狠……菩萨须离一切相。”平息了张无忌心中的魔性与偏执。

还有《射雕英雄传》中引用了《大庄严论经》,《神雕侠侣》中引用了《佛说母鹿经》等等。

金庸在武侠小说中还大量引用了佛经中的故事,如《笑傲江湖》中,仪琳给令狐冲讲述了《百喻经》的“以犁打破头喻”:

从前,有一个秃子,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他是天生的秃头。这秃子和一个种田人不知为甚么争吵起来。那种田人手中正拿着一张耕田的犁,便举起犁来,打那秃子,打得他头顶破损流血。可是那秃子只默然忍受,并不避开,反而发笑。旁人见了奇怪,问他为甚么不避,反而发笑。那秃子笑道:“这种田人是个傻子,见我头上无毛,以为是块石头,于是用犁来撞石头。我倘若逃避,岂不是教他变得聪明了?”

仪琳还给令狐冲讲了“医与王女药,令率长大喻”;《倚天屠龙记》中还讲述了火工头陀走火入魔的故事等等。

在武学境界和武学招式的创造中,也融汇了许多佛学道理。比如在《侠客行》中,“狗杂种”之所以能够破解侠客岛中的武功――以古蝌蚪文写成的“太玄经”,就在于他的“无相”,所谓“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狗杂种”不被“有相”误导,才练成盖世神功。

在招式上,也体现了佛学要义,如少林七十二绝技中的“多罗叶指”、“无相劫指”、“拈花指”、“韦陀杵”,《倚天屠龙记》中“金刚伏魔圈”等等。

在小说思想上,也表现了佛法中的四大皆空、因果报应、人生无常等。

《连城诀》中,世人为了得到连城诀中的宝藏,机关算尽,最终却被宝藏所害,深刻体现了四大皆空的道理。

《射雕英雄传》中,由于郭靖善良真诚,为国为民,所以才会在因缘际会之中获得了真爱和盖世武功,这也正体现了因果报应的佛法内涵。

《神雕侠侣》中,杨过的种种遭遇和人生无常,就连他创立的武功,也独具悲苦凄凉的气息。

金庸也不是完全照搬佛教教义,他也有自己对佛学的独特解释。

《神雕侠侣》中,杨过在襄阳城外毫不手软地杀了蒙哥,但因为自己的不留情却平息两国战争,这等功德,虽然有杀生,但却也不失为一种为国为民的大慈悲。

《天龙八部》中的佛学内涵深刻而丰富,书中人物或者因为人生无常而怨天尤人,或者因为自身的贪嗔痴而在红尘中苦苦挣扎。

超脱者自是闲庭信步,坐看云起时;无法超脱者,只能在自己编织的梦想中继续疯狂继续痛苦。

宗教与艺术最为切近,博大的宗教精神往往成为艺术的至高境界。

正是因为金庸武侠小说中蕴含了深厚的思想内涵,才使金庸武侠小说雅俗共赏,吸引了广大文学爱好者与文学研究者。

金庸说:“《天龙八部》表达一部分佛家思想:人生有很多痛苦,无可避免。但从另一角度看,遇到悲伤时要能平心静气地化解。对于世上的名利权力不要太过执著,对于人世间的种种不幸要持一种同情、慈悲、与人为善的态度。佛家哲学的精义不是消极悲观,而是要勉为好人,尽量减少不太好的欲望。”

金庸先生的次子说先生走的很安详。对于一个佛弟子而言,敝屣荣华浮云生死, 此身何惧?

而受他多年法布施的我们,缅怀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一起“往道上会”,通过深入经藏去体味他平淡文字中的智慧如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庸用武侠小说普及佛法,普度众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qx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