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越来越忙,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可以回家陪陪父母,可你却发现好日子绝不会超过三天,你和父母任何话题争论不过几句就开始面红耳赤,最终你会给父母贴上太保守、不懂年轻人的标签,父母则认为你爱钻牛角尖、不懂事,这次假期回家也很不愉快的结束了。
怎么办?有些事情双方的认知不同,难道我不应该辩解吗?可一辩解还不如不辩解,不辩解又会听着难受。应该怎么处理这样的沟通问题呢?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Marshall的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培育与尊重爱。很多时候很多情况我们在沟通中感受不到彼此的爱,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会疏远彼此的感情。我们习惯于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他人,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是不道德的;也会经常进行比较,这其实是批评的一种形式;我们习惯使用“不得不”来回避自己的责任;同时在对别人提出要求时往往暗含着胁迫。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这四种我们习惯使用的沟通方式蒙蔽了彼此的爱。
在动态世界中我们却用静态语言表达自己,不匹配会产生隔阂。非暴力沟通提出高效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人们经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这时候人们则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昨天同事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这句话是你的评论(判断),而不是观察(事实),观察是“他狠狠地将文件夹扔到我桌子上”,如果你认为这句话是观察的话,你很有可能以及准备开始吵架或者委屈了。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人们经常无法区分感受和判断,感受的表达有助于拉近双方感情。比如:“你真是个没用的人”,这句话表达的是你的判断,说出来会让人很不舒服,而如果这样表达“你又忘记带钥匙,我很失望”,就不会激起对方强烈的反抗感。所以,合理的表达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第三个要素是需要。需要是第一性的,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所以每一句感受的背后都包含着需要。尤其是批评,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往往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从需要的角度来看待他人的话,很多看似尖锐的话语也包含很多爱意。另外,人们总喜欢通过批评提出主张,这种情况往往会招致申辩或者反击,如果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对方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表达请求时一定要提及感受和需要,如父母经常说“怎么还不去剪头发呢?”,这样的表述孩子总会把它当做指责和命令,如果这样说“你头发长长了,我担心影响你的视线,去剪头发好吗?”会让孩子舒服很多。请求时一定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如下次不要这样了),而是要借助具体的描述(如下次你应该主动和他们握手)。很多人无法区分请求和命令,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当做命令,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他们就更不会去满足我们的愿望。
最后总结一下,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一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好的发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来整理每一次自己的表达。
下次回家,当父母再对你说“怎么这么久才回一次家、怎么又买这些没用的东西”这类话时,好好回味一下,以前被你当做指责的话背后是不是都是充满着爱意,再尝试用非暴力沟通方法去重新连接你和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