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接到孩子同学的信息,说孩子在学校被老师严厉批评,是因为因为孩子嗓子坏了,喊不出口号而在公共区域大声呵斥了孩子,回到教室又再次严厉批评了孩子,过后孩子在课间出现抱头痛哭的情境。
我接到信息反馈,立即给老师电话了解情况。
老师的反馈:孩子嗓子不舒服又不说,全校唯一的一次彩排,让他喊口令,他嗓子不舒服又不说,前后都在等,我们被批评了……他为什么不提前说,我说他笨,而且还哭……他的承受力太弱了,要培养他的挫折教育
听了老师的情况说明,我没有立即表达我的思考,而是先告诉老师,孩子的身体确实是在生病中,而且早上出门已经说不出话了。这是事实反馈。
孩子回到家后,我和孩子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从孩子层面了解事情的原委,了解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和看法。孩子讲述了原委,然后告诉我,他哭不是因为委屈,因为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他确实没有喊口号,受到批评,没有冤枉他,他不委屈。但是他很伤心,伤心是因为老师说话语气太重,而且咄咄逼人,不分场合,是“语言暴力”,心如刀割。我很欣慰孩子能分辨出“委屈”和“伤心”的感知。我继续询问孩子,最痛点在哪里?孩子说,老师说的最严重就是“我以后不再重用你了,你让我太失望了“,孩子追问我:”妈妈,喊不出口号,是因为我嗓子喊不出来,我也不想啊,有那么严重需要联系到对一个孩子失望吗?这不是太急于判定我了吗?“听着孩子的陈述,我内心默默支持,我惊讶孩子理解了什么是”语言暴力“,而且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冷静的处世态度,即使含泪也没有去过多辩解,过后能理性思考事件的关系,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同时也看到老师对待孩子和班级管理的片面性。
于是,我决定好好和孩子的老师深入沟通。
给孩子老师发了第一条信息:告诉老师,我了解到的事情原委,与老师的陈述的事件一起还原,客观讨论事情。确认此事是否因为孩没有喊口号而影响到班级荣誉,如果是这个认知,那么生病中的孩子更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
得到老师的回馈,知道老师的关注点确实是班级的整体情况。孩子身体不适,在告知老师后依然得不到理解,在教室里老师继续指责孩子不负责任,耽误了班级的彩排。那么我会继续和老师了解到给与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希望是有身体不适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况和需求,还是希望孩子不要出错?孩子没有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身体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孩子的回复是因为已经说不出话了。那老师为什么不选择信任孩子而是说孩子装病呢?一个10岁的孩子,给与他的不是信任、关爱和温暖背后的担当,而是夸大结果的反复指责,这让我不得不直接和老师表达作为家长,我的需求。我的希望是,孩子能够正确了解这个事情的处理方式:他可以提前告知老师他的身体情况,老师在得知孩子身体不适,可以做个备案,让其他同学代劳。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衍生为孩子的人品问题呢?
通过真实的表达我从事件分析后的感知,也表达了我的期望,老师终于明白,原来这个孩子希望我多鼓励他。我和老师说,这个孩子内心柔软。
先还原孩子的本我,创造条件让孩子不断探索自我,远比一开始就”超我“教育要真实得多。毕竟,孩子真实真诚的长大,这点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