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的水,从上游流过村子,流到秧地。在地头的渠里淙淙地流向下游的河里。秧地平平整整的,正等待者新的种子着床,孕育新的生命。
秧地一般不是很大,靠近水渠。秧地整理是一个技术活儿。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最知道这句话的涵义。过了春节,农民就把准备好育秧地深耕一遍,把泥土打碎,把地铺平,让秧地“攒劲儿”,躺平了歇着。这样土壤得到充分的氧气,也得到充分地晾晒,减少病虫害。
待到暮春,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再把暴晒过鸡粪或者老墙土运到秧地,一点点儿的撒进去,和土壤搅拌均匀,再耙平了。这时的“平”,是平整的斜面。秧床留一个进出水口,整块秧床要向进水口处倾斜。这是不是很奇怪,进水口处最低?是的,进水时,抬高水口水位,水就进到秧地里,退水时,只要扒开水口,就可很快退掉秧床的水。
秧床灌满了水,人只能走四周的水沟,秧床是薄薄的一层水。农民拿了木斗,称好稻种,分几次撒种,第一次密度稍微大点,用了大部分稻种,第二遍在看着哪里比较少,就补一点。最后在整体调整一遍。这可是眼力活儿,只有那些常年劳作的把式,才能很好地把握。
撒好稻种,秧床上的水不能深也不能浅。深了,阳光不好,温度上不来;浅了,夜里温度太低,也会让老鼠和鸟儿吃了稻种。如果天气突然很热,就要把水放掉,免得烫了将要发芽的种子;如果突然降温或者大雨,就要多上点儿水,以免冻了种子或者雨点儿打着了种子。一般情况下,这时候保持不退水,因为这时水的肥力正足啊,所谓非得水不流外人田。
这一时期秧床的补水、退水,可是很操心啊。
等到秧床上微微的泛绿,种子发芽了,水的把握就更需要技术了。夜里和早晨,温度较低,保持水位没过秧苗,相当于给秧苗盖了被子。中午温度很高,就稍微退点儿水,让秧苗露出水面,享受阳光,同时提高地温。傍晚,再补水没过秧苗。如果有大雨就要赶紧把水补足。
约半个月,秧苗长一寸多高了,就比较好管理了。昼夜保持一定水位,没过根部就可以。这时候不能水太深,不利于根部通风。水太浅,又会影响生长。
待到春夏之交,麦黄时节,也就是秧苗可以移栽的时候了。秧苗已经壮壮实实挺直了身子,像阅兵式上的标兵,等待着检阅。如果稻田还没有准备好,就要把水退了,压一压苗,不能疯长,农民叫“荒秧”了,就像长大的孩子没有找到适合的事儿,游手好闲。好的秧苗要每片叶子都是直直地指着云天,微风吹过,唰唰作响,就像士兵踏着正步走过。
这个时候,秧地里的水平静的像镜子,秧苗想一块块绿毯子,和蓝天白云一起倒映在暮春的水里,时而一只青蛙跳过田埂,把绿毯压皱了,带着蓝天白云一起摇晃。也有早飞的蜻蜓,立错了地方,误把秧苗做小荷。美丽的白鹭远远的飞来,踏进四周的深水沟。这时秧苗已经长大了,也不怕鸟儿来啄食。
夜幕来临,坐在秧地边上的水渠边,高大的垂柳梳着暮春的风,听水声潺潺,看星辰点点,闻苗香淡淡,似乎可以看到一片蛙声中金黄的丰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