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听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讲的《唐宋文学专题》,提到了如果要研究唐诗和宋诗的差异,从宏观上去做研究,是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方向的,因为微观研究的课题已经很多了。本文中我把这个观点借用一下,在学习和理解宋代文学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宏观来理解一下宋代文学的大环境。
莫老师说,讨论宏观性,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科举制,科举虽然从隋朝发明,唐代已经采纳,但是真正发挥大作用是在宋代,在宋代科举制真正成了寒门学子可以跃龙门的一条道路。于是,客观上参与的人更多了,而且真正有才学的人能进入仕途了,于是宋代参与文学的人基本上都在仕途上了,虽然有些是高官有些被贬谪,但是都有为官的经历,这样的作者身份也使得文学内容更侧重讲时事、讲民生、讲治国。
二是理学的研究和盛行,理学本性上虽然是讲道,不是很重视文学,但是理学的盛行客观上对宋人思辨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也因此宋诗说理性更强,我觉得也因此宋代文学在说理性和逻辑性上更突出。
三是科学水平大幅提升,活字印刷术使得在宋代书籍的普及度很广,书籍的传播比此前的朝代以手抄为主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大家“读万卷书”有了可能,唐代杜甫在文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这种内容就不太会在宋人的文学内容中了,因为宋人只要想学,都可以读万卷书了。
四是宋代经济高度发达,远远超过以往的朝代,宋代文化也是高度发达。宋代文学参与者的士大夫气节非常正统,文人都有很高的主人翁思想,把治理和管理国家当做自己的根本任务,文人的性格中大都有一种非常刚强的气节在,这个气节是研究宋代文学需要注意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