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老妈妈,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卖草鞋,一个卖雨伞。雨天的时,她担心卖草鞋的女儿生意不好,晴天的时,她担心卖雨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于是她整天闷闷不乐的。 有一天,一位智者对她说;雨天,你就想卖伞的女儿生意好。晴天,你就想卖草鞋的女儿生意好,于是老太太每天快乐起来。
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地思考问题,一切将会不一样。而变通地思考问题,则是为了更好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于疫情,高一的儿子在家线上上课。一天,我从门缝看到正上语文课的儿子在看手机,上下滑动着图片。我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看清了图片大概,走进来,“你在干什么?”他立刻把手机内容退出来,“我在看刚才拍的课件内容呢,”然后装模作样地给我翻看。
我一看,根本不是我刚才偷看到的图片,特别生气,“这不是你刚才看的东西,别糊弄我!”
他坚持就是在看拍的上课课件内容。还大声说,我在上课呢,你给我捣什么乱!
我气鼓鼓的,扔下一句话:“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关上门,转身上班走了。在路上,我边开车边生气,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呢?这时,他给我打来电话说:“妈,刚才,我在看古诗文网呢,正是学的这篇《烛之武》的内容。”嗯,这就对了嘛,因为我看到那是古典建筑的背景图案。“那干嘛撒谎呢?”, “我怕你说我”。“即使是学习的内容,也不能在课上看,可以在课下查阅”。儿子满口答应着。
第二天上英语课。
我又从门缝里看一眼,他在看手机,我看准了,是在百度上评论别人的评论。我的火腾地就上来了,进屋后,我正想噼里啪啦地发火,他说“妈妈,我错了”。我见他认错,什么也没说,关门出去了。
我坐沙发发愁: 这怎么办呢?我得上班啊,也不能成天在家看着他啊。手机不给还不行,有时课上需要拍课件内容,琢磨一会儿,我写了个纸条:
儿子:人得长记性才能成功!好好自律!努力+勤奋,才能赢!
进屋后,我把纸条递到他手里,“儿子,就放电脑边,时刻提醒你!”儿子欣然接过去。

下班后,我把它贴在电脑显示器的下边缘,打那以后,我多次偷偷监视,儿子没再出现上课偷看手机的情况。
真的感谢这张神奇的小纸条,不吵不闹起到了提醒的作用。这似乎给我开了一扇窗,一扇与儿子巧妙沟通的窗。
1、早晨到点儿,他没起来,我打开房门,放一首我刚听到的好听的歌或者曲子,他立刻就起床了。
2、以前和他一起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给他信心,增加他的干劲儿。我看他喜欢听,又买了一本英文版的送他,让他有空读读,既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又增强他的内驱力。
3、他喜欢读书,我见他做事拖沓的毛病不改,头几天,送他一本书《改掉拖延症》, 希望他看后能有改变。
4、对于我自己,凡事要以身作则,多读书,增加自己的内涵。在平时聊天时随时随地影响他。当他有过错或者遇到迷惘时,对症下药地讲个名人小事例、小故事,或者一句话,给他答案,指明方向,春风化雨般地,他非常乐于接受。
5、儿子很喜欢日本动漫,喜欢宫崎骏的动画、久石让的音乐。我最近看了《千与千寻》,下一个打算看《幽灵公主》,他推荐我看《进击的巨人》,我会慢慢地看。接近他的领域,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就会像朋友一般交谈。当妈妈不容易,得扮演不同的角色,妈妈、老师、朋友、上级同事,甚至有时示弱还得当妹妹。
与青春期的儿子沟通,真的得动一番脑筋。我总是告诫自己,别着急,“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还得接着变通,想办法,不吵不喊的,实现有效沟通、愉快沟通。既要实现人生目标,又要平和的母子关系,实现所谓的双赢。
“治大国如烹小鲜”。教育孩子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真的不亚于治理国家。我的小鲜啊,油盐酱醋,精工慢火,慢慢熬吧,盼望着,功到自然成。

20200401一点心得与您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