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魏晋寒
这是一个处处讲求快速、高效、结果的时代。
什么事情都要求效率,什么事情都追求效果,什么事情都贪求效能……尤其在职场工作当中,相同强度的计划任务,效率高的人往往能够从容应对,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效率低的人则会拖延懈怠,经常加班加点也换不来应有的效果报酬。
对于很多职场人士来说,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已然是亟需解决的生存问题。
1、带着“思考”努力。
香奈儿全球CEO莫琳·希凯说过一句享誉全球的箴言:大脑中走得越远,现实中走得越稳。
生活当中,有些人会先想后做,有些人则会边想边做,还有些人却是只做不想。不同的行为逻辑,潜移默化中拉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日积月累中造就了优秀和平庸的鸿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成长能力。即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自由时间越来越少,我们也要从繁忙中抽出身来,给自己预留一部分思考的时间——可以是一顿饭的时间,也可以是一盏茶的时间,还可以是等待公交地铁时间。
想想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的定位是什么?我们的职责是什么?我们的心愿是什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的缺点是什么?我们将来的方向是什么……
网上有一句话很流行:不要用行动上的勤奋,去掩盖思考上的懒惰。
事实上,很多人把“思考”当成一件比“行动”更加辛苦劳累的事情。他们宁愿得过且过、人云亦云,也不愿意主动思考,深入分析,到头来只会僵化了自己的意识和行动,毫无诚意的工作下去。
这些人看似努力勤奋,实际上却是格外低效无用。
2、带着“计划”努力
青年作家王潇在《时间看得见》一书中写道:“手帐,它属水,水滴石穿;它也属木,十年树木。”
手账来源日本,意思是指用于记事的本子。在日本,大部分人都会随身带着一个被称为“手帐”的笔记本,随时随地掏出来翻翻看,或者在上面记些什么。
在我看来,手账其实是一种关于“计划目标”的图文载体,包括日程计划、工作计划、社交计划、学习计划……
心理学上有一个吉德林法则,意思是说:当我们把问题清晰的写出来,那么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当我们把目标清晰的写出来,那么目标就已经实现了一半。
当我们用可以触及的文字载体,将杂乱无序、模棱两可的计划目标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能获得很强大的行动执行力,进一步加强我们的行动针对性。
生活当中,很多人并不是不努力勤奋,而是缺少方向感和针对性。他们像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在一朵又一朵花蕊上采集花蜜,到头来也只是在一朵又一朵花蕊上留下自己浅尝辄止的身影。
《荀子·修身》有言: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那么即使是六匹千里马拉车也无法抵达目的地。
缺乏计划目标的努力和勤奋,归根到底也是一种“低效”的表现。
3、带着“韧性”努力
希腊新喜剧诗人米南德说过:“谁有经历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够达到任何目的。”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职场工作当中,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磕磕绊绊是常态,得得失失是本质。
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和拥堵,就停下前进的脚步,甚至半途而废和铩羽而归。
对于一些困难的任务工作,我们要有咬牙坚持的勇气。即便没有成功,也会在成长的道路上积攒经验。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然而,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困难险阻,要么抱怨懈怠,要么四处求人,意志力脆弱的让同事领导汗颜。他们一遍又一遍重复简单易行的工作,对于困难的任务、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往往选择敬而远之,就像是把脑袋缩在土里的鸵鸟视而不见。
这些人或许也在努力工作,但是成长意义十分有限,努力的效果自然杯水车薪。
——写在文章最后的话
这个时代既要看谁在努力,还得看谁的努力更加高效。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做一个高效努力的人,才能在茫茫多的竞争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卓越的那部分人。
所谓高效努力,其实就在于这六个字:思考、计划、韧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