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悟生命更文800字点赞初见
我的读书法:背、读、看(重写稿)

我的读书法:背、读、看(重写稿)

作者: 蕉下客deer | 来源:发表于2024-03-28 22:05 被阅读0次

按:本周重启公众号,发了三篇文章。前日写此文,结构凌乱。今日重写,题目未改,内容几乎都是新的。

3月29日,周五,晴,12-27度

我的读书法:背、读、看

曾国藩说:“学者于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学者每天都要做看书、背书、练字、作文这四件事。其中看与读都是指读书。曾国藩的“看”主要是看《史记》、《汉书》、《近思录》等史书和理论方面的书籍,也包括各类杂书,宜多、宜速。“读”主要是读四书五经及诗词文赋,宜专、宜熟。曾国藩特别强调看与读的不同功用:

“看者‘日知其所亡’,读者‘月无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贾趋利,闻风即往,但求其多;读者如富人积钱,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不同,不可缺亦不可混。"

看,求博杂,读,务专精。对于读书而言,专精与博杂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专而不博,则孤立无依,博而不专,则泛滥无归。当下的环境,书籍芜杂而量广,读书人常陷博杂之弊病,故特需克制贪多之欲,而求专精之法。我读书二十有余,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法,将之概括为背、读、看三字法。

                                                                       背

背,就是背诵。近八九年来,我的阅读聚焦于孔子。但凡起早,便会坐于窗下背书,书目有《论语》、《诗经》、《孟子》、《大学》、《中庸》。因中年才开始背书,记忆力不似儿时牢固,翻来复去地背,背了忘,忘了背,不知背了多少遍,《论语》起码背了数十遍,但仍不能通背全书,能一字不落背出的章节也不多,然书中内容已熟记于胸。日常作文、讲话,《论语》章句信手拈来,且甚为得当。读书时,常能联想起“子曰”,在书与书互为阐发中,增厚对《论语》的理解。

比如,我在一本书里读到姜子牙与周公旦受封见面。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周公说:“尊尊亲亲。”太公说:“鲁国从此要衰弱了!”

周公问太公:“何以治齐?”太公说:“举贤而上功。”周公说:“后世必然有劫杀君主之人!”

由此,想到孔子说:“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1·14),当初写《论语集解》时,将“宗”字解为主、可靠,或自己的宗旨。其实很简单,就是宗嗣。周公主张亲近自己的亲人。所以,鲁国虽然宗亲“三桓”篡权,但还是保留国君的位置。而齐国主张任用贤者,最后姜姓齐国被田姓取代,宗嗣不保。还有晋国,也是弱公室,任贤能,最后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所以,孔子所说的“因不失其亲”,深义在此,他信奉周公,又是鲁国人,思想自然有一定局限性。

我又在另一本书中读到“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张英《聪训斋语》)想起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9·23)。人生所学欲入卓绝之境,非得有童子功的夹持。少年不知珍惜那“珠玉岁月”,壮年后方立志向学,已错过求学的黄金期。一个人四五十岁,技艺尚处“小学阶段”,欲求此生能闻达于世,是痴心妄想。再联系“知命”说,看清自己此生的极限。如此亦好,放下功名之念,为学而学,尽余生之时光,能学多少是多少,学习总是能让人进步、令人快乐的,是天底下一等的美事。

                                                                       读

读,是指出声诵读古籍。自年初起,我基本每天都会抽出半天时间朗读古文。我的古文根基浅,加之年纪大、注意力涣散,不一字一句读出声,就难以定神于书页,难以理解书中内容。我通读了曾国藩家书和日记,从其身上学到一“拙”字,故读书也用笨办法。连续读了两三月,古文水平似有提高。不仅是理解力,记忆力也似加强。上周游西溪钱塘洪氏宗祠,我格外留意且默读了墙上的祖训家风,事后便能与人复述几句,同行者皆谓我记忆力惊人。实则是我久读古文,入其语境,若为现代文,相信大多数人皆能复述一二。

我以为读书,亲近原著极为重要。读现在人写的文章,常觉其言辞偏激,或隔靴搔痒,可能就是不读原著,专读评传之故。古时有个以讹传讹的故事,最初讲的是鸡,可传来传去却变成了猪,而猪与鸡相去甚远,只就后世评传的观点,来对原著说三道四,也是猪鸡的距离。我发愿要将经史子集统统阅读一遍,译文不能穷尽古书的深意,甚至可能误解,故只能逼迫自己读文言。古文言简意丰,总在可意会而难以尽言处,令人生发联想,灵感翩翩。古文营造的发散思维,是现代文所难能的。现代文,尤其是论说文,常表述过满,无思考回味的余地。

读古书需从前往后读,先秦的文字虽古奥,只要将之啃下,后世的文字便如破竹,越读越轻松。若以为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从后往前读,就如攻城,举步维艰。知识有其传承的脉络,不知其源头,不懂其喻义,必时时卡壳。

                                                                        看

看,就是看现代文书写的儒学专著,也包括看各类杂书。只是我的胃口越来越小,许多书都已被排除在兴趣之外。比如大部分文学类的书,现在只会阅读曾经喜欢过并多次复读的作家作品,如张爱玲、鲁迅、红楼梦、昆德拉。很难接受新作家和新作品。西方哲学,也静不下心读,主要是怕绕口的译文扰乱我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文言语感。且要去适应另一种语言体系,深感脑力不够用。卢梭、尼采、叔本华、克尔凯廓尔等等的哲学家言论中流露出的与世俗格格不入、舍我其谁的个人主义气质令我略感不适。对于所有二元对立的思想,我都抱以敬而远之的态度。

看,主要是围绕国学方面的著作。读了原著后,再读后人评说,能有个人的鉴别与取舍。大师的解读,启发我的悟性,也提供我治学的方法和思路。

现在特别不敢将阅读范围随意扩大,只专于某一方面,像用复写纸,将同类的知识,一遍遍地复写,以求能在大脑里存下点什么。当有人向我推荐书籍,若不在我的兴趣范围内,即便这书再好,也不动心。我就像曾国藩所说的商人,只是上了年纪,不再有扩大经营的野心,只想守着老本,吃点利息。

相关文章

  • 读史的三重境界

    读历史有三重境界。第一重,读人间故事。看古人尔虞我诈,风流倜傥;念悠悠岁月漫长,人世苍凉。第二重,读先人谋略。看千...

  • 【345】《曾文正公家训 · 第二篇》读后感(上1)

    今天背的是《曾文正公家训》第二篇中“读书四法"之看、读。 曾公所言”读书四法“乃看、读。写、作。因曾公言及看、读时...

  • 看哥哥背诗。

    哥哥有一手叫出塞的诗,他背不过他一直读呀读,背啊背,读呀读,背啊背。最后我妈妈教给她的方法就是先读一行,再背也行,...

  • 书法临帖创作展览,雅俗审美教学其他

    文/辛野人 智慧书法比书法功夫重要,书法思想比书法方法重要,书法情感比书法技巧重要。读帖比临帖重要,思帖比读帖重要...

  • 2019-01-08 深夜思考

    今天的文章纯属记录。 1、重看《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今天重看《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纯属偶然。 早上起来的...

  • 高娭毑疗法,妙哉!

    此次感冒,蓄势已久。 去岁年底,吾披袍围炉,闲读半晌。忽琐事扰,遂去袍回应,复闲读而忘袍矣。 夜深寒重,背渐觉嗖嗖...

  • 元气和佛系好象并不是反义词

    《元气和佛系好象并不是反义词》 “以恬养智。以重持轻”。 |读美者|墨迹。 本文归属于 读美者 [书法映照国学名典...

  • 因为匮乏,所以丰盛

    读《明天我要去冰岛》有感 明天,我要去冰岛 出走逃离,是懦弱的我已经不能再承受生命之重 是害怕的自我在求助,所以背...

  • 充实假期

    我和学生一起读古诗,练书法。

  • 2018年7月2日粉笔字练习

    今天下午妹妹有事,我代替她上了两节硬笔书法课。 按照她准备好的内容先板书“今日积淀”,让孩子们读一读,背一背,谈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读书法:背、读、看(重写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cp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