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题目,是我不太喜欢的一种语言模式。我不太喜欢这种太玄乎的语言来表达。但是今天是本期读书会的最后一章,从明天开始可以复盘了。《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关系意味着无我”。
第一次听说“空性”这个词是在一次沙龙上。沙龙上用“笔的故事”,来解释灵性这个东西。后来我也把这个故事分享给了很多人。
在一个房间里,拿出一支笔,然后问所有的人,这是什么?
所有人都笑了,以为我傻了。
我说:这是一支笔对吧?
同学们点点头,继续看着我。
我说:我们看到的这是一支笔,那么如果我们所有人都从这个房间出去,换一群狗进来,在来看这个东西,对于狗来说,这是什么?或者说狗会对这个东西有什么反应?
有一个同学说:咬着玩。
我继续说:对,对于狗来说,这支笔就不再是笔了,而是玩具,是个磨牙棒。
我继续问:那这个到底是笔呢?还是磨牙棒呢?
同学们说:他既是笔,也是磨牙棒。看对谁来说,对人来说,是笔,对狗来说,就是磨牙棒。
我说:OK,那我们把狗也请出去,换一群小婴儿进来,这群小宝宝也不认识笔,他们认为是笔呢?还是磨牙棒呢?
同学们开始看着我,陷入沉思。
我继续说:这些婴儿看到笔,应该也会咬着玩,在他们眼里可能也是磨牙棒,有可能吗?
同学们点头。
我继续说:如果你们觉得婴儿还不算成人的话,那我们换一群成人,换一群原始部落的爱斯基摩人,假设他们也没有见过笔,你们觉得他们会觉得这是个什么东西呢?
同学们继续沉默,
然后我站起来说:这个东西,对于原始部落的爱斯基摩人看见这个尖尖的笔尖,可能认为这是一把刀,有可能吧?还可能以为这是一个捕鱼的工具。对吧。
那说到现在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既是笔,也是磨牙棒,还是玩具,还是把刀,还是捕鱼工具?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这时候,我们换一个角度,把这个房间里所有的人请出去,所有的狗也请出去,所有的婴儿和爱斯基摩人都请出去,那么它又该是什么呢?
在金刚经的体系里,这个东西是空性,空性并不是说他什么都不是,而是说他什么都是,准确的说就是他可以是任何东西,只是每个人投射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作为观察者对它的定义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他可以是任何东西。It is everything!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故事是用来解释空性的。
后来我用这个故事解释了很多关于认知的概念。
前两天的打卡,有一位学员讲了对孩子的爱,她的孩子才1岁。(题外话:真的很佩服这位妈妈在工作和生活如此忙碌的时候,还不忘学习成长,为她点赞。)父母对孩子的爱,在最初的几年里,真的就是一种专注的爱,纯粹的爱,没有期待,没有目的,心甘情愿做一切。孩子小的时候,哪怕孩子有一点点 的进步,我们都会很高兴,会翻身了,会爬了,会坐了,会说话了。我们总是鼓励,高兴,赞美,而且对孩子从来没有套路。但是等到孩子长大了,他学习不好了,你会批评他,他写字不好看了,你会说他,你的鼓励也有了目的性,你的表扬也有了套路,你会期待,期待他想成为你想让他成为的样子,这时候的爱就不那么纯粹了。
想象一下我们最初对孩子的那种专注纯粹的爱,这种状态便是关系中的无我状态,也就是爱。
想参加陪伴式成长读书会请加微信:sky201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