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
2018年2月,一份关于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文件出台(《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前减负都是教育部门一家喊话,但这次是4个部委联合发文,教育、民政、人社、工商共同来查,这也是近年减负史上第一次多部门联动纠查。引发全国人民关于教育的大讨论。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前言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方式,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教育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元的学习和工作需求,作为一个不断迭代的朝阳产业,教育行业也在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教育行业学校教育现状---减负与现实的焦虑
学校教育一直以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有关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环境下,学生的在校上课时间有了明显缩减,比如2013年北京市推出了“史上最严减负八条”,明确要求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每天下午3点半,学校准时放学。此外,部分省市还对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做了限制,比如杭州市拱墅区和上城区的教育局在今年开学前夕明确规定,两区小学生和初中生做作业超过晚上10点,就可以选择不做。从学校层面来说,减负政策确实减轻了广大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然而,对于广大家长和学生来说,教育的刚需——中高考依旧没有改变,在各种减负政策下,原本占据优势教育资源的公立中学只能提供宽松的托底教育。由于学校无法为想要上好学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因而很多志愿上一流大学的中学生都转向了私立中学,随之也造成许多公立中学的优质师资也不断流失。
“减负”减掉的应该是过于繁重的课外负担,而不是减少对学习的投入和对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量的课外时间里参加适当的辅导,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大多数家长的心理期望。
教育行业消费支出现状--数据来说话
从历年国家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来看,中小学教育一直是国家投入的重点。在2010年至2015年,国家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规模连续扩大,从 2010 年的 1.0 万亿元上涨至 2015年的2.1万亿元,涨幅达111.4%,年复合增长率16.2%。从教育事业费的流向看,2010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在普通小学、初中、高中、高等学校分别投入 3.7、2.4、1.1、2.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小学教育累计投入 7.2 万亿元,占总投入的 76.7%。
此外,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目前现有两亿多的中小学生,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一亿人次,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的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2015年,教育市场体量已经达到1.64万亿元。到2020年我国教育市场的规模有望接近3万亿元,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给教育行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教育作为居民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2014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保持在6.3%左右,这也为教育行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背景。从 2012 年至 2015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度教育开支从820元提高至1008元,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美国、英国、德国的人均年度教育开支分别为5.2、4.9和3.6万美元,在亚洲的日本、韩国也分别达到3.7和2.6万美元,中国的人均教育开支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从教育消费领域来看,教育支出主要集中在幼儿早教、K12课外辅导、出国留学与职业培训等方面。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幼儿早教成为越来越多父母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近四成的父母有意向为孩子报名早教班,上课频率大都为每周一次,其中近一半的家长认为最高能承受的学费在每学期2000元以下。根据2015年搜狐教育调查显示,家长给孩子们报课外辅导班的数量大多在两个以上,其中报两个辅导班的比例占到26.54%,报三个辅导班的比例为20.85%,三个以上的为18.72%;从辅导班类型来看,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特长学习班占到了39.07%,数学、英语等主课辅导则占到了36.32%。
在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学历层次方面,申请出国读研仍是出国留学的主力大军,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约有42.16%的人选择出国读研,学生出国就读本科的数量也有明显增长,达到38.56%,在通过中介机构办理留学的方式中,近八成的消费者表示愿意承担的费用在5万元以内,其中花费1万到5万元的占大多数,达到40.16%。
在各职业培训类别中,选择学历认证类的人数最多,比例超过四分之一,从课程费用来看,超过六成的用户对每学期课程价格的可接受区间为500元至1000元,说明一方面用户大都愿意付费参加职业教育,另一方面用户在为职业教育投入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教育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政策、资本、技术和社会观念作为长期驱动教育市场稳
步增长的关键因素,将持续发挥作用,推动中国教育产业迈向六个“新高度”。
一:细分领域全面开花
二:资本市场把握先机
三:STEAM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艺术 (Arts)以及数学 (Mathematics)) 教育站上风口
四:教育出口东风再起
五:教育地产扩张迅速,地产与教育行业的结合进一步加深
六:科技重新定义教育,教育领域呈现出空前的革命性
六个高度,六个方向今天咱们来说第一个:细分领域全面开花。
与之前个别细分领域领跑教育产业的情况不同,今年各教育细分领域都迎来了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学前教育本土早教机构崛起、幼儿园品牌化;K12民营教育培训巨头推进多领域布局以及强化标准化;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受“十三五”一系列政策的推动,集团化与校企合作趋势不断深化,非学历教育中新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企业跨界布局国际学校更加频繁,国际学校轻资产模式或将进一步推广。此外,新《民促法》将加速教育资产证券化并推动民办教育机构转型,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
1.1 学前教育上升空间广阔, 二孩政策利好学前教育
二孩政策推出以来人口出生情况(2011-2017E)
二孩政策推出以来人口出生情况(2011-2017E)
1.2学前教育消费意愿强烈
年龄分布及花费
1.3学前教育市场三方相互渗透
学前教育市场参与者可分为教育机构(早教与幼儿园)、信息化企业、以及产品企
业(教材、课程、学习 材料等)三类,这三类企业均表现出融合的趋势:
产品企业:向市场提供幼儿课程、教材、文具等产品,利用具有强吸引力的IP内容向其他领域拓展,例如芝兰玉树打造贝瓦IP形象形成包括看、听、玩在内的三大类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随后与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开发软件、智能终端等。此外,利用已经构建的内容开发课程体系,并通过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资源。未来或将开设线下幼儿园。例如红黄蓝教育机构通过开发早教教材,并开发自有课程体系后开办幼儿园。
信息化企业:通过向早教机构或幼儿园提供信息化产品,例如云平台,进入学前教育领域,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如STEAM教育的早教机构。哈工大学前教育机器人等STEAM教育机构借助机器人技术编写机器人培训教材,并在全球建立机器人活动中心及机器人实验室实现融合。
教育机构:包括早教机构与幼儿园,通过加盟或直营的方式建立品牌认知度并开始扩张,期间需要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连接各校师生,并提供标准化教材与课程。品牌化的学前教育机构大部分都是通过此途径成为综合性的教育服务提供者。
学前教育市场三方相互渗透
1.4 K12多元布局
K12教育培训领域巨头都具备自己的品牌业务,但为了提升市场份额、追求盈利空间、寻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巨头已经在多领域发力,包含了教育智能化、多学科、以及K12延伸教育。
巨头近年来倾向于将原先的“重资产”模式过渡为“轻资产”模式。
在进军三四线城市时,巨头将原先设置直属分校的做法,转变为在三四线城市设置直播教室并配备助理教师。该方式能够节省房屋、人力等固定成本,同时通过设置助理教师,监督和帮助学生完成除“教学”环节外的“练测评”环节,促进线上教育资源与线下学生远程对接,保证教学质量。“轻资产”模式的代表是“双师课堂”。
“双师课堂”就是由一线城市名师开设线上直播课,在三四线地方城市设置助教,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答疑、批改作业、总结知识的模式。而该模式也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被学生获得,保证了线上直播教学的效果。线上线下双课堂模式,作为巨头进军三四线市场和促进在线化的尝试,解决了原先地方分校缺乏优质师资的窘境。
目前,好未来“双师课堂”收入已突破两亿元,新东方则能做到多班同时通过双师课堂上课,二者的市值也突破百亿美元,在线化措施在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东方、好未来等巨头引领下,高思、凹凸等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也涉足双师课堂。将优质资源通过直播或录播形式上传到云平台,促使教育资源在线化,能够破除名师资源缺乏、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轻资产”模式助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对接,也将成为未来K12民营教育培训领域的一大趋势。
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