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你兴致勃勃地在朋友圈海报里购买个了向上管理的课程,认真细致地做了个笔记,期待从此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但是工作当中总是忘记怎么向上管理,甚至连笔记存放在哪里都不知道。
为什么我们知道了那么多道理,执行力那么差,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关键时候用不起来。
以前的我也是这种情况,总是学了很多,但是就差一点劲使不上来,结果就是很多知识尘封在印象笔记了。
直到一天我意识到:如果说我们学习的知识仅仅是存放在大脑记忆的一隅里,从来没被激活提取出来,那我们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岂不都是白学了,还不如刷下剧玩下游戏更好。
我越来越明白: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关键时候能否被回忆多少。
因此当你看完课程记完笔记时,觉得看懂了理解了后,千万别自得其乐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它。
衡量是否掌握的标准应该:
当你需要使用某个知识来解决问题时,相关的知识能否从你的大脑中自动提取出来。
为什么我们总是用不起来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记忆方式,一种是短时记忆,是指较短时间内存储少量的信息记忆系统。
也就是说你随时随地想的看的信息都会存入到这个系统里。
比如你接听电话时,对方让你记住某个电话号码,大脑反复记几遍就知道了,但是一旦挂掉电话可能就忘记了,这种记忆容量有限。
另一种是长时记忆,是指长时间存储信息的系统,就好比是个仓库,我们随时可以从里面取出记忆。
而我们学习的内容自然希望是存入到长时记忆中,这样我们便能任意提取利用。
我们将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需要大脑加工,而加工深度影响了记忆效果和相应的提取,科学家称之为“加工水平理论”,
浅加工:信息的加工效果较低,只是机械性得复述信息,关注信息的表面特征,比如我们常见的机械背单词,只是关注单词表面意思和英文,不断重复记忆而没有考虑信息的意义也没有将它和其他相关联起来。
深加工;密切注意信息的意义,将它和其他已有事物关联起来,这就像我们学习电流时,我们想起了水流,电流和电压的关系,那么我日后想起电流的可能就大大增加。
以上两种方式都会将信息存入到长时记忆,但是存入和提取效果远没有后一种好。
我们经常是采用浅加工方式,即使使用深加工,由于联系较少,因此很难提取出来。
如何学习才能提升知识的提取效率
研究表明: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例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环境空间一并编码进了记忆系统中,能否回忆除这段记忆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回忆时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换句话说,一条信息加工越精细,那么你的记忆和提取效果越好。
那么怎么精细加工呢?
1.回想信息
很多人人总是单纯地重复阅读笔记或课本,然后不断以为自己学习到了知识,其实这种方式非常低效,虽然看起来很简单。
科学家称之为“能力错觉”,这种方式即使存入到长时记忆,却很难提取出来。
你应该是回想信息,科学家称之为“生成效应”: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自己想些东西,这对学习效果大有裨益。NORMAN slameka和Peter Graf zai 1978年做过一个实验:
阅读组:阅读有关联的词对。
国王-皇冠;马-马鞍;灯-阴影;等
生成组:在空格上填上与第一单词相关的词。
国王- 皇_ ;马 -_;灯-阴 _;等等
在被试阅读组阅读和生成一系列词对后,他们要在看到每对配对词组中第一单词后,回答与之匹配的另一个单词,生成组比阅读组多回忆了28%的配对词。
比如你阅读完一本书,看完一章后,不要马上接着看下一章,先努力想想这章节究竟讲了哪些?观点是什么?论证是怎样的?你去不断地逼自己回忆刚刚的内容,然后针对想不起的地方再去阅读一遍,然后完整输出这一章节的笔记。
2.组织
不管是看完一本书还是学完某个知识,最好画一个思维导图去整理所学内容。
整理笔记的时候以一种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比如你看完《学习之道》知道每个章节的内容分别是回想、拖延、记忆、能力错觉、两种思维方式、心理对照等,这是按照作者的逻辑进行呈现的,你需要按照自己的熟悉的方式组织。比如按照学习前-心理对照,激发学习动力;学习中-专注,回想;学习后间隔回忆;这样你的记忆效果会好很多。
这种组织的过程其实是将不同的信息建立起了联系,减轻了认知负载构建了更多的组块,而联系越多,便代表线索越多,你提取的效果越好
3.设身处地虚拟经历别人的事情
当别人躺在医院,扎着各种针时,你是不是有时不敢看,因为你感受到了别人痛苦的遭遇,进而影响到了自己,而你下次一进医院可能就想到我的健身计划不能荒废了。
我们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周围所处的人和事情所影响的。
因此当你设身处地去以第一视角去经历别人的事情,联想你所学的知识,那么你也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和感受反应,而情绪本身就是很好的提取线索, 当你真正处于真实场景中,你很容易通过情绪感受来提取相应的知识。
4.联系自身
这条很多人都知道,但具体怎么联系呢,我觉得可以从过去和未来进行联系。
比如你学了金字塔原理,你得想想过去是怎么做的,有没有用到类似的知识或者用了不知道这个知识,对于未来,你得想想这个知识究竟运用到未来哪个场景中,一定要非常具体化,不然一旦模糊,大脑就很难运用起来,并且最好是近期使用,太远的话可能难以学以致用。
比如下个月做演讲前,周三下班后在家按照金字塔原理将演讲稿书写一篇,这里面就有很多提取线索。
5.书写
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往往是最终写完后的文章架构和起初搭建的架构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大脑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一旦你想多了,大脑可能会崩溃。
而书写不一样,当你将脑中想法记下时,其实它是将你大脑中的工作记忆释放了,于是你发现写着写着,大脑中会蹦出一些新想法,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就像上篇文章《我没有练车,但我会开车》谈到,我们之所以没有使用”模拟学习法“是因为标签束缚了,其实我在写的过程中才想到的,之前没有想到要将”模拟学习法“和”标签“建立联系。
通过写作,你会建立原本没有想过的连接。
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创建连接,连接越多,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网友评论